再过几天,新学期就要开学了,对于浙江应届高二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着高中新课改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要第一次接受一门新课——“通用技术”,这意味着,修马桶、做凳子、换灯泡这些都将成为他们的必修课,因为省会考必考,还不得免考,今后高考也可能要考……(8月24、25日《钱江晚报》)
“通用技术”课程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生活道理、生存技巧,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这正是我们今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此,我举双手赞成。为了促成这门课程能认真有效地推行及提高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省教研室才作出上述决定,即将其纳入整个考试系统中予以保证。这样一来,多少使这门素质教育课程变了味。虽然我能理解作出这一决定的良苦用心,但不赞成将其作为会考科目。原因有三:
一是难以操作。就拿修马桶来说,一个班50来人,一个年级几百甚至上千人,一个考场怎么容得下这么多马桶?考试规则决定了学生必须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完成同一项考试内容,否则就不成其为考试,学校不可能只配备一二只马桶让学生轮个考。且马桶损坏的情形有无数种,你选择哪一种让学生考?如为了考哪一种就教哪一种,那不仅学不到真正的技术,还会演变成百分之百的应试教育。几百人同时修马桶,场面虽然蔚为大观,但有点滑稽,难以想象。
二是不符合会考的性质。会考是等级考试,用ABCDE五等来区分检验学生掌握的学业水平,因为是纸质考试,能用分数来区分梯度,但修马桶就不一样了,它是技能考试,检测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拿什么标准来区分技能的档次?你总不能任意地拟定一个标准,评定某某为E级,就不准其毕业。要是传出去,某某因修马桶不合格毕不了业,岂非被人笑煞!
三是有违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初衷。其初衷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动手能力,而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修马桶、做凳子、换灯泡等之外,还有许多生活技能需要掌握,如煮菜做饭、浆洗衣物、维修电器、抢救火灾、家庭护理、事故的防范与急救等等,每样都值得学习。如果圈定修马桶等几样来考,势必会形成新的“考试指挥棒”,引导学生一门心思向着锁定的目标奋斗,而荒废了非必考的生活技能的学习。
现在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负担已经够重了,实在不宜将“通用技术”这门素质教育课程再当作应试课程来教。这不仅会加重学生负担,而且会降低和损害这门课的意义。
素质教育没必要在应试教育面前称臣,它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评价标准。在教授“通用技术”课程上,我建议学学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的经验。先是向学生灌输“生活教育”的思想,在每天的寅会上,发表演讲,逐步阐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让学生懂得生活教育的重要性;再是陶行知和大家一起穿草鞋、挑粪、种田、种菜、养鱼,向庄稼人学习耕种的方法,教师边学边教,身体力行,在师生平等中完成生活教育;再是打破死板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带领学生到工厂、农村去,为工农服务,拜人民为师,把教学活动推及到更广的范围中去,使教学的内容更为丰富。
说到底,“通用技术”就是生活教育,其教育理念与陶行知提倡的生活教育一脉相承,故应该有不同于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陶行知是将学生是否具备了“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因而发出告诫:“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要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对将要开设的“通用技术”课程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很好地借鉴,让学生开开心心在修马桶中懂得生活道理,学会生存技巧,切不要再用应试教育的那套考试和评价机制扫他们的兴,败他们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