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龙泉8月30日龙泉讯 (特派记者 李敏) 从丽水城区驱车,2个小时到龙泉。在山路崎岖奔波1个多小时,该市最偏远的乡镇岩樟乡,就在大山深处。
和周生佑握手,他双手粗糙。这个男人脸庞黝黑,朴素的像个农民。其实,他和农民别无二致,他参加工作31年,辗转了这个山区县6个乡镇,当了一辈子的乡镇干部,和乡村农民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要不是6月25日的那场泥石流,他的为民事迹还不为人所知。其实,在他待过的乡村,这位驻村干部已经被当地群众当作“亲生儿子”。
这位最基层的党的干部,诚实、尽职、耐心地为百姓办一桩桩看似细微的小事,但他拨浪鼓似地摇起了头:“百姓的小事不小,在我眼里,都是大事。”
一场泥石流 他冲到了最前面
2007年6月25日下午,岩樟乡郑庄村百步岭自然村遭受百年一遇的洪灾。乡民政助理员、柳山头村农村工作指导员周生佑刚从驻村回到乡政府。
看着天色暗灰,暴雨如注。周生佑一边向在县城开会的乡领导汇报,一边摇起了值班室电话,挨村逐一提醒注意防洪。
不一会儿,百步岭的电话打过来:“村里水涨的厉害。”
抓起一把破伞,周生佑和另两位乡干部立即前往百步岭转移群众。由于途中道路已经被洪水冲毁,周生佑等迎着暴雨步行数公里。
“那时,路基松动解体,山体开始垮塌,前面已经没路可走了。”越是这样,越有危险!周生佑步子加快了,在泥泞到处是乱石的村道上飞跑。
快!快!快!到达村里后,来不及做更多的考虑。周生佑迅速安排已经找到的群众,马上聚集到路口。
谁也没有想到,刚刚从房子里撤出来的7位村民,还没有跟上几步,汹涌的泥石流就从背后袭击了他们。走在最后面的村民柳娇兰和16岁的女儿项华芬瞬间被掩埋在倾泻而下的泥石流里。
不能再让群众有损伤!周生佑迅速权衡并反应过来,他风雨里大声吼叫,果断地命令群众撤离现场,但前后都有泥石流倾泻,仅仅一段宽3米,长7米的道路容许生命存在。
上山。在大家惊慌失措的时候,周生佑果断命令村民赶紧爬上路边山坡躲避不可知的变故。随后,他又马上赶到柳娇兰母女刚被压倒的地方,泥石流中,周生佑和干部廖启旺以及另外两个村民发现了柳娇兰双腿被压在大石下面,全身污泥,动弹不得。
险情还在不断发生。靠近、撤出、再靠近、再撤出,就这样几番反复,一连换了三根木棍,周生佑他们才安全地把柳娇兰救出来。
由于险情告急,搜寻难度进步加大,项华芬已找不到踪影。而这场来势汹汹的洪水,早已将通往外界的道路冲毁,百步岭成为了孤岛,民警、武警、消防战士和乡干部无法靠近他们。
此后,周生佑的手机成了与外界的唯一联系。各级领导通过他的这部手机获悉百步岭的险情,通过他的手机指挥抗洪抢险工作。他镇定地告诉被困群众:“不要慌,许多领导,许多人正想法设法营救我们,我们只要坚持住就行!”大家终于知道,他们的安危已牵动了山外许多人的心。
晚11时许,暴雨终于停了。周生佑走在前面,一步一试,终于带领被困村民走出了“生死线”。
凌晨1时许,全村近60村民集中到了一座暂时没有危险的房屋内,经过村干部清点,发现还有4位村民下落不明,周生佑和村干部迅速分成两组寻找。到得知他们安全地躲在山上后,他又回到了临时躲避处安抚灾民。
通过村民的描述,我们知道了他在那夜凌晨和清晨是怎么度过的:
凌晨1点,寻找村民;
凌晨2点,安抚灾民;
随后,在屋外巡逻,随时关注险情;
凌晨4点,他组织几位村民落实吃饭问题;
凌晨6点,他叫几位村民找来麻袋和竹子,用土办法做成担架,等抢险小分队清理路障进到村里,立即把重伤的柳娇兰抬去了医院;
早上7点半,他和几位村民找到了项华芬的遗体,周立即组织村民忙起了小女孩的后事;
直到早上9点,在路通了三个多小时后,他才回到乡政府,不过没有休息,而是继续投入安置灾民工作。
这场洪灾中,百步岭这个22户人家的小山村一夜之间夷为废墟,但由于周生佑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抢险救援,将灾情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88位村民中仅遇难1人。
危险之际,一位普通的基层党员干部站了出来,大家记住了他的名字。
百姓事大 我就是群众的“办事员”
他的心,和群众贴得很近。
这个典型被挖掘出来之后,大家才知道他做了多少基层工作,为民办了多少实事。在关键时刻能挺出来,他绝非偶然。
记者见到周生佑时,他刚驻了三天村回到乡政府,又马不停蹄地跑到县水利局申请了一批水泥,“村里防洪堤老化了,得加固。”随后,他又把刚办下来的民政补助送到了他在山洪中救出的柳娇兰暂住地。
“我拿的是国家工资,做好本职工作,把老百姓最小的事情当作最大的事情去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和所有农村人一样,消瘦、精干、黝黑的周生佑看起来毫不起眼,以至于与记者对话他很腼腆,但给浙江在线记者的印象却更多了一份朴实憨厚。
柳山头村,是龙泉最偏远乡镇的最偏远山村。他已经在那里驻村了6年,每次到时间要退出驻村,百姓不让:“他就是我们的亲儿子,我们离不开他!”
至今,周生佑在县城的家都还是租来的。每个星期去驻村,他要搭40分钟班车从县里赶到乡镇,再转班车经山路到村附近的坑口村站点,然后,步行6公里进村,6年来,他不知走了多少回。
村委主任柳兆龙说:“我们全村人都把生佑当自家人,叫他办事,不用客气。”不讲究礼数,不需要客气,这是常年积累起来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另一种亲昵,这份亲昵,就是党的基层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浓浓深情。
来这个村之前,他已经在6个乡镇的13个村当过农村指导员,对群众的深情厚意和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让他干起事来特有精神气。
柳兆龙说起这个驻村干部办的实事就停不下:2002年,他一到村,就抓住村两委换届的机会,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随后,他带领村两委发动村民投工500多个,修复了水毁马路的3处大塌方,旋即投入农网改造政策处理,当年农网改造顺利完成。2003年,他筹集资金7万开通了简易公路,方便了村民。2004年,给村里安装上了自来水,解决了长期的喝水难题。2006年,想法设法改善了村级办公场所。今年,又带领村民新建压缩喷灌,方便菜农。
在这个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山岙里,“靠林吃饭,木头经济”退潮后,全村都陷入了困顿。大家想富无门路,想走走不出,苦涩的滋味不断在村民心头盘旋。
可再穷再偏的农村,再陡再弯的山路,周生佑都不怵。他一边抽着廉价的烟一边琢磨着:这个贫穷的山村一定能走通致富的门路。
2005年,村委主任柳兆荣从隔山的遂昌县走亲戚回来,无意的说起当地农民种起了高山四季豆,有心的周生佑拍起了脑袋:“我们这里海拔高,种高山蔬菜,为什么不可以?”
当天,他就召集村两委班子开会,讨论种植高山四季豆的可行性。大家生产热情立即被点燃了。村民们第一次发现柳山头村还有这些优势——海拔高,上市有时间差;空气好,蔬菜无污染;四季豆是平常蔬菜,村民种植技术上没太大问题。
当年,30多家农户种下57亩四季豆,竟然卖到了27.8万,每亩收入4877元。2006年,全村种植面积马上增加到了187亩,全村总收入83.2万,人均增收2764元。
高山四季豆成了村里致富的金豆子。凭着它,柳山头连续3年人均增收居全乡11个行政村之首,示范效应下,岩樟全乡发展了2000亩四季豆,去年仅此一项,就使全乡人均增收1000元。
“幕后英雄”周生佑没有跷起叫来欣赏成绩,他对记者说,眼下还有一件要紧事,把通村砂石路面硬化,让蔬菜出村更方便,减少颠簸保证质量,来收购的老板也会跟愿意来这。
“有人问我,在乡镇工作31年,难道就不想调进城?我说,想啊,可是组织培养我,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在这个位子上我不作为就是可耻的,就对不起百姓。”朴实的老周点上一根烟,惦念地望着大山深处。
记者旁白——没有变成现实的好事是空事。基层干部周生佑感动了颠簸了3个小时山路才找到他的记者。没有任何渲染,一点也不夸张,他切切实实地扎根大山深处,做党的基层干部应做的事情,做驻村干部该做的事情,和乡亲鱼水情深。百姓的安危是他的安危,百姓的实惠是他的欣慰。基层党员干部周生佑,值得一说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