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29日讯
“机制灵活。”在探寻浙江民营企业快速成长的秘密时,国内很多研究者都会做出这样的评价。
灵活的当然不仅是企业机制,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体制改革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从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国企改革到非公经济36条;从率先取消“皇粮国税”到健全农村风险防范体系,我省创业创新的体制环境正日益完善。
“有形之手”为发展“减负”
自2002年以来,浙江已3次大幅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现在是全国省级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份之一。大幅削减行政审批项目,只是我省创新行政体制,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减负”的一个侧面。
在审批项目不断减少的同时,我省政府服务水平节节攀升。自1999年上虞市创建全国首家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提供一条龙审批服务以来,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在我省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全省11个设区市和87个县(市、区)都已建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形成了一张覆盖城乡的行政审批服务网络。
在全国百强县中,浙江独占三成,数量居全国第一。这与我省持续不断的省管县体制创新密不可分。1992年、1997年和2002年,我省先后3次出台政策措施,在全国率先开展经济强县扩权改革。去年11月,省委、省政府又决定在义乌进行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由此启动我省第四轮强县扩权改革。
扩权强县,中心镇建设同样引人注目。今年4月底,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将县一级负责的财政、规费、土地、投资项目核准等10个方面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给200个左右的中心镇。对此,省发改委负责人表示,这意味着中心镇将成为产业的集聚区、人口的集中区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区。
混合经济活力涌流
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国有企业同样生机勃勃。
最新统计显示:省属国企的国有资产,已从2003年的1700亿元猛增到2006年的2858亿元,利润从80多亿元增加到123亿元。我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目前居全国第5位,净利润居全国第2位,9家省属国有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在这背后,是我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推进经济体制创新的结果。
近年来,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多种模式有序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全省国资监管机构组建、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责任制考核、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和逐渐完善……目前,我省正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聚,希望通过几年努力,培育出2至3家资产规模或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国有大型龙头企业。
体制创新让我省国有企业呈现出一派繁荣的发展景象,而民营经济发展同样得益于我省体制创新。去年年初,在国务院公布“非公经济36条”后不久,我省就率先出台“落地”政策——《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民营企业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环境。目前全省平均每天有233家私营企业诞生,个私企业所创造的生产总值占了全省GDP的八成。
混合经济迅速成为我省经济版图中的一大亮色。三狮集团就是其中的一个样本,该集团运用2亿元的国有授权资产,先后重组、兼并了10多家不同所有制企业,成功地控制了近40亿元的社会资产。
让创业创新少些后顾之忧
3年前,一则关于浙江全面停征农业税的新闻,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热点,为我省农民送去了一个超大“礼包”。
取消缴纳了两千年之久的皇粮国税,只是近年来我省支持农民创业创新做出的一个制度创新。今年,我省改革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上半年全省培育发展规范化、产业化的专业合作组织1万家,带动农户800万户以上。同时,我省还进一步健全了农村风险防范体系,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扩大到32个县(市、区);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参保农户985万户,覆盖面达到96%,农民创业创新的政策支撑度进一步提升。
因为体制创新释放出创业创新热情的不仅是农民。“我虽然有些创业资本,但因为怕在投资过程中,承担无限责任害得自己倾家荡产而不敢投资。”如今,这种阻碍创业的担心在我省将成为多余。
“能人”是创业创新的关键。在引进、培养创业创新人才机制上,我省也不乏创新之举。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万名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需要,培养引进大批智力人才。为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我省今年还作出规定,用人单位可以申报希望引进的“智囊团”类型和合作项目,政府为用人单位搭建引智平台,引进和吸纳国外先进技术和外国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