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辉煌-文化篇
有人说,浙江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再创辉煌,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对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对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紧迫感。事实亦是如此。如今,文化正逐渐成为浙江走在前列的“助推器”。
文化建设:体制改革破冰,产业异军突起
2003年,浙江文化体制改革的破冰之旅起航。
国内首个图书音像交易网“博库批发”,让人们实现了“轻点鼠标,批发价图书送上门”的购书梦想—这样的变化在浙江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中不断涌现。兴利除弊才能增强活力。全省在转企改制过程中重组了8家新闻、广电、出版、发行等省级文化产业集团,逐步培育出一批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发展主体,打响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公益文化事业积极尝试参与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以直通车形式为城乡基层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钱江浪花艺术团,组建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股份制公司,几年里携带着人们喜闻乐见的节目驶往了浙江550多个乡镇。
宁波文具制造业、德清钢琴制造业、义乌文化产品……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区块迅速崛起,浙江正成为全国文化产品的先进制造基地和集散中心,越来越多“浙江制造”的文化产品进入百姓家庭。
在绍兴、台州一带,数百个民间职业越剧团红红火火,来自民间、扎根民间、繁荣于民间的戏剧正“唱”出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天地。目前,浙江有民营剧团近500家,从业人员15000多人,全年演出近20万场,观众1 .9亿人次,年营业额高达38.8亿元。
民营资本快速涌入文化产业。目前,全省共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余家,投资总规模230多亿元,总收入超过300亿元。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新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动漫业、现代文化物流业……浙江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
教育强省: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
5年来,浙江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了两大历史性跨越:一是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了学前三年到高中15年教育;二是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
从2006年秋季新学年起,全省城乡500多万孩子全部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浙江成为全国最早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的省份之一。
为改变基础教育存在的城乡不平衡,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全省从2002年开始定期对县级政府进行“教育强县”考核。到2006年底,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达631亿元,人均教育经费达1372元。全省学前幼儿毛入学率达87%,初升高学校比例达94%,跃升全国省区第1位。
油炸鸡腿、鱼香茄子、赤豆汤……这是平阳县昆阳二小四年级学生中午吃到的爱心营养餐。2005年,浙江省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爱心营养餐工程,到2006年,已有5713所学校的30万名学生免费享受了营养餐。与此同时,学生资助、食宿改造、教师素质提升等其他三项农村义务教育工程全面推进,给农村教育带来了“及时雨”。
5年来,浙江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抓住扩招的机遇,浙江崛起5大高教园区。上大学从以前的“独木桥”变成了宽阔的“立交桥”。目前,全省普通高校达到77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7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6%,居全国省区第一,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健康工程”:让群众看得起病,有地方看病
不久前,建德市李家镇曙光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村民们高高兴兴地接受了免费体检,物理检查、胸透、心电图、B超……这些曾经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的免费体检项目如今正逐渐走进农民生活。
患病不再听天由命,这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2003年,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行,4年来受益面不断扩大。到2006年,全省87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已经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加人数2902万人,人均筹资60元,参保率为86%,提前达到中央关于2008年基本建立合作医疗制度的工作要求。从2005年起,全省实施农民健康工程,除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外,农民还能享受免费健康体检和12项公共卫生服务。
让医生围着老百姓“转”,逐步成为现实。目前,浙江已有798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的服务水平与质量也明显提高,26625名社区责任医生为群众提供着不间断的全科医疗服务。在浙江,一个“20分钟社区医疗服务圈”逐步形成,全省大部分居民只需步行不到20分钟,就能找到附近的社区医疗机构就诊。
从2005年起,浙江全面设立“惠民医院”,减免困难群众的医疗费用。目前,全省已建有“惠民医院”或有“惠民医院”性质的医疗机构85家,设立“济困病床”或“扶贫病床”7618张。
浙江新辉煌-党建篇
十六大以来,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党组织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与日俱增。浙江两百多万共产党人高擎党旗,在社区街道、沃野山乡、机关企业,团结和带领五千万浙江儿女,在科学发展、共创和谐的征程中昂首阔步。
先进性建设:固本强基
2005年1月,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全省党员、基层党组织,分三批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在教育活动中,共调整和整顿基层党组织4414个,找到流动党员10.5万余名,新建基层党组织4098个,全面建立党员创业承诺制和“双带”绩效公示制,对全省3万名生活困难党员进行了慰问帮扶;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得到解决;郑九万、王法金、李友星……一个个共产党员的名字不断闪耀,服务人民、献身事业的事迹激励着党员群众奋然前行。
5年来,致力于“固本强基”的工程成绩显著:
截至2006年底,浙江通过两年时间,投入建设资金14.3亿元,建设了8040个活动场所,率先全面解决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问题,全省64个经济发达县活动场所面积平均达到465平方米,26个经济欠发达县活动场所面积平均达到228平方米;
从2003年起,浙江全面开展农村党组织“先锋工程”建设。3年来,全省已创建了361个“五好”乡镇党委、6102个“五好”村党组织;
目前全省有正式党员3名以上和职工100人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的比例都超过了95%;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的比例达84%。
执政能力建设:强化本领
2004年初,浙江在县以上党政领导班子中全面开展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牢固的群众观,创为民、务实、清廉好班子”教育实践活动,各地纷纷对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说“不”。
同年10月,浙江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明确了浙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致力于巩固“八个基础”,增强“八种本领”,努力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06年,浙江在市、县(市、区)领导班子换届考察中,运用了“民评官”的方式,成为新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重大突破。
为提高干部素质,5年来浙江对干部进行大规模的教育培训,“选课程”、“记学时”、“修学分”、“研究课题”……这些大学教育的专有名词,如今走进了全省干部教育培训课堂。
作风建设:一心为民
“有了郭书记的鼓励,我更有信心了。”榨面加工大户俞健民欣喜地说。2007年4月2日,嵊州市委书记郭敏来到甘霖镇殿前村,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蹲点调研活动。在榨面加工大户俞健民家,郭敏与他亲切交谈,鼓励他要在榨面品牌和包装上多动脑筋。2007年3月中下旬开始,浙江省在市、县两级班子换届结束之际,组织11个市、90个县(市、区)委101名书记,赴基层开展蹲点调研活动。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书记们深入田间农家,就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深入调研,与群众零距离接触。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执政形象,关系人心向背。2004年,全省6053个省、市、县机关部门,1497个乡镇和2353个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都开展了以提高工作效率、服务水平和执政能力为主题的机关效能建设。到机关部门办事容易了,要敲的印章少了,巧立名目的“先进评比”少了……机关效能建设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07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继续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改进和加强领导干部“八个方面”的作风建设。
5年来,浙江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大反腐败力度:在全国率先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反腐倡廉体系,促进廉政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率先制定了《浙江省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意见》;省委常委会向全省公开作出6项廉政承诺,带头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各地建立了招投标、行政服务、会计核算、政府采购中心,规范事权、财权和审批权;实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职能;倡导和推行廉政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