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9日讯
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作出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决定》。本报今起开辟“‘两创’《决定》的实践样本”专栏,讲述发生在干部群众身边的创业创新故事,帮助大家深入理解、贯彻实施好省委的《决定》。
《决定》指出:要全面推进个人、企业和其他各类组织的创业再创业。
样本一:
王玉英:失业女工成了“老板娘”
“老板娘,帮我把这条鱼烧一下。”“烧好了,给你家送去。”在杭州市南肖埠的社区食堂里,“老板娘”王玉英正忙着接居民的“加工业务”。
王玉英原是位失业人员,在社区的帮扶下,已成为帮大家掌厨的“老板娘”,不仅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还带动了3名失业工人在社区食堂就业。她高兴地说,现在通过自己创业,家里的生活一下子有了希望。
南肖埠社区党委书记王雅英告诉记者,失业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特别需要扶一把,所以社区每年都开发一些岗位扶持他们就业创业。当初,考虑到失业人员创业起步相对困难,食堂的设施由社区出资,卫生、工商等证照也由社区干部代办,以承包的形式交给社区失业人员打理。
“社区干部还经常帮我的社区食堂做‘广告’,向居民推荐我的新业务。”王玉英十分感激。如今,社区食堂越办越红火,服务对象也从老人、残疾人扩大到社区的许多双职工家庭。近期,王玉英发现许多双职工家庭没时间做饭烧菜,就开辟了饭菜代加工业务。没想到一推出就得到居民欢迎,连周边几个社区的居民也慕名光顾,小小的社区食堂现在平均每天的服务对象就有80多户。
(采访随感:在浙江这块创业热土上,许多曾经默默无闻的人经过奋斗创出自己的事业,其背后,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项实实在在的鼓励、扶持政策。)
样本二:
谢伟尧:工人“技改明星”更多了
最近,“谢伟尧”这个名字在菲达集团里特别响亮,他的一项创新成果在生产线上推广应用了。
阴极线是电除尘器内部核心件,一根小小的阴极线制作要经过多达9道工序,需要9位工人来完成。“人工工序能不能用机械自动工序来替代呢?”一次,喜欢泡在车间的谢伟尧闪出这个念头。于是,他就和几位工人师傅说起了这个想法,没料到大伙都很感兴趣,忙起了试验。虽然几次试验都行不通,但他们没有放弃。在反复试验了两个多月后,用弹簧自动定位复位代替人工工序的创新思路获得了成功。小小弹簧带来大效益,每条生产线因此可以减少一名劳动力,提高产品生产效率11%。
说起自己创新冲动,谢伟尧高兴地说:“省环保装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落户企业后,为我们提供了创新‘舞台’,公司也鼓励和支持我们搞研究。现在,车间一线工人师傅的创新热情可丝毫不亚于科研技术人员。”
“菲达”科研工作部部长赵琴霞也深有体会,“在我们企业,一直鼓励一线员工的技术革新,每年都会出现不少‘技改明星’,像这样由员工自发进行的小技改,今年以来已有20多项。”
作为一家国有企业,“菲达”从百人小厂发展成现在国内生产大气污染治理设备的龙头企业,其中一条经验就是重视发挥员工主体作用。特别是最近“菲达”建成创新平台以来,许多大学专家、教授也成为“编外员工”,参与企业创新。如今,“菲达”攻关速度比过去提高近30%。今年以来,合力开发4项攻关项目,直接产生经济效益1500万元。
(采访随感:广大职工是企业最宝贵的创业“资本”,将蕴藏在员工中的无穷智慧和创业热情激发出来,是推进企业创业再创业的强劲“引擎”。)
样本三:
郑金都:“和”理念创出新天地
最近,六和律师事务所主任郑金都带着由多人组成的“体检队伍”,给杭州某公司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
对于“体检”这样的非诉业务,特别需要团队合作。为了完成对这家企业的全面“诊断”,郑金都与精通外贸、财务以及人事管理的其他专业人士一起,分别对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检查,大家综合分析后,最终为企业开出一张改进的“处方”。
郑金都笑着说,这样的定期“体检”,要为这家企业提供好几次。一度诉讼不断的这家企业,如今几乎再没有发生诉讼官司。
像这样的非诉讼业务已占到整个业务量的三分之二,而这种新业务特别需要创新和合作。如果只凭专业律师“单枪匹马”,恐怕很难完成法律服务。所以“六和”更注重团队创业。“六和”合伙人之一刘成林律师介绍,8年前只有三位合伙人组建的“六和”现已发展成有20多名合伙人和近70位执业律师的法律服务团队,其中不少是懂经济、管理、外语、财务的复合型人才。他们随时可以组建若干支“1+X”式的法律服务团队。
正是有了这样的团队服务能力,找“六和”的单位越来越多。“六和”的服务对象遍布杭州、台州、金华等地,提供法律顾问服务的单位已超过300多家,其中有100多家企业都选择了“法律体检”,许多外省企业也对“六和”的“法律体检”产生兴趣,纷纷来咨询。
(采访随感:“和”是一个创业理念,更是一个反映团队合作的词汇。六和律师事务所这个新社会组织,正是通过团队创业成功发展的生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