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量控制”制造市场
嘉兴地处太湖流域下游,自古就是鱼米之乡,但近年来却因环境污染而成了严重的水质性缺水地区。根据嘉兴水利局的相关数据,进入2000年后,该市境内已无三类水体,四类水体占69.5%,五类(重污染)水体占30.5%,浅层地下水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与此同时,由于嘉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开采地下水,该市中心区域沉降量已超过800毫米,甚至一度以每年20~30毫米的速度下降。
“嘉兴的环境资源已经非常稀缺,要想在现有基础上再开拓新的环境资源,无疑是难上加难。”谈起储备中心的设立,上述嘉兴市环保局人士表示。
根据2006年浙江省政府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嘉兴市必须以2005年统计口径的排污总量为基础,每年使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3.5%和3.6%。
而浙江省环保局也明确要求,新建、扩建、技改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必须在总量平衡条件下寻找替代削减指标,即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条件下,新增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必须从已经占有环境资源的老企业在完成规定的减排任务后削减出来的减排指标中解决。
“或许正是这个总量控制,促成了嘉兴排污权市场化交易的成行。”范晓屏分析,如果没有总量控制,市场上就形成不了定价机制,而减排企业如果“得不到好处”,自然也不会有积极性。
据上述嘉兴市环保局人士介绍,在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何平衡新增项目所需指标与淘汰、改良项目的富余指标,“着实动了不少脑筋”。在储备中心成立之初,嘉兴市动用财政拨款从排污指标富余企业购买了部分排污权指标,再吸引有需求的企业前来购买,从而使得交易逐步进入良性循环。
嘉兴经验的全国意义
上述嘉兴市环保局人士说,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购买到指标。排污权交易优先向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类和该市优先培育发展的主导产业倾斜,而不同的行业,购买价格也有差异。
“一些如制革、纺织等高污染行业,在指标紧张的时候不一定能买到,即使能买到,价格也会比较高。”马先生深有体会地说,在这样的指引下,很多企业都开始自觉挖掘节能减排潜能,“人人都知道,排污权指标一旦浪费,损失的就是金钱,而且这东西也不是钱多就能买到的。”
马先生说,目前,嘉兴的一些企业主,已经开始尝试使用储备中心的“银行”功能。一些不愿出让排污权的企业,可以把富余的排污权存在储备中心,除了每年可获得一定的“存款”利息外,还能在自身发展需要排污指标时如数拿回。
嘉兴的这一尝试引起多个地方注意。该市环保局人士透露,储备中心挂牌后的短短十多天内,就有湖州、郑州、沈阳、天津等省内外的多个环保部门前来考察。
事实上,排污权交易在国际上早已流行。在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已成功上演多次排污权交易。2006年,浙江巨化股份(行情股吧)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首家实施二氧化碳排放权跨国交易的氟化工企业,交易金额约为每年3亿元人民币。
从明年起,浙江省一半以上的地区都将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用市场调节环境资源是必然趋势。”浙江省环保局局长戴备军日前表示,嘉兴的做法可以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排污权交易提供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