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还是越剧只是种形式
师资和文化差异是教学瓶颈
“京剧特区”让学生们时时刻刻都在发掘京剧的乐趣,可它18年来的发展却不是一帆风顺的。“现在我们最缺的就是京剧方面的专业人才。”张祖庆向记者坦言,“京剧的相关文化课,普通老师依照我们自制的校本教材都能胜任,可唱京剧演京剧就非专业人士来教不可了。以前实验班请的外聘教师是几位国家一级演员,可毕竟年岁不饶人,几位老前辈教了那么多年也有点力不从心了。”因此,该校除了引进新的专业老师,培训在职老师,还打算向社区里的热心票友们伸出橄榄枝,争取外援。
与此同时,南北文化差异也一度是影响该校京剧教学发展的因素之一。“在南方学京剧让很多家长不理解,也提出过异议;如果学越剧,可能支持的家长会多一点。而我们能坚持到今天,主要还是因为京剧是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在全校普及,并没有影响其他文化课的正常教学,才逐渐被家长所接受。”该校老师感慨道,“其实无论是京剧还是越剧只是一种形式,初衷都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清晨,当小朋友们陆陆续续走进杭州大成实验幼儿园,迎接他们的是一段京韵十足的晨练音乐,还有走廊上那满墙各种材质做成的脸谱。在这个尝试京剧教学已经10年的幼儿园里,果然处处都是京剧的味道。
从进入幼儿园托班的第一天起,孩子们就开始接受京剧艺术的熏陶,听听看看,说说唱唱,连做操都在练京剧动作。
现在,小班的孩子学说京白;中班的孩子会舞旗、骑马;大班幼儿会的就更多了,如下腰、劈叉、耍棍花、拉山膀等动作,都做得颇有功力。
幼儿园专门有间教室被布置成了《戏迷乐园》,小朋友可以到舞台上,或唱或跳表演自己学过的京剧段子,也可以到兵器坊中动手制作金箍棒、大刀、彩旗,还能在茶馆里吃点心、听京剧。
“这几年的教学下来,让孩子们学会几个唱段倒是其次,更让我们老师和家长高兴的是,通过京剧表演,他们不但胆子大了,还学会了相互合作。”该幼儿园老师王小慧乐呵呵地说。
少儿京剧社10岁了
“今日痛饮庆功酒……”下午4点,记者刚走上杭州长寿桥小学凤起校区五楼,《智取威虎山》中那熟悉的唱腔就传入了耳中。顺着声音找去,原来是该校“少儿京剧社”的小社员们正在上课。
只见四个小学生正唱得起劲,姿势、腔调、眼神都是有板有眼,俨然几个“小杨子荣”;周围十几个伴舞的小姑娘也跳得像模像样,让人不禁对她们刮目相看。“我们这个‘少儿京剧社’已有10年历史了,每周都安排两三次练习。每年9月我们都会在新生中挑选京剧的好苗子,上回还有一位家长因为想让孩子学京剧,非要来我们学校报名入学。”负责老师周莉莉告诉记者。
几个“小杨子荣”中个子最高的一个叫朱斌,今年五年级,从上二年级就开始学京剧了。他告诉记者:“我们一家三代都是京剧票友,我爷爷、爸爸还有我都喜欢唱京剧。”朱斌老家在临安,每次回去都要跟爷爷“切磋切磋”,平时在家跟爸爸也常唱两嗓子。“现在我会唱的可比爸爸要多多了!”他炫耀道。
“教了那么多年京剧,我知道京剧要唱得好确实很难,但是这与京剧能否普及完全是两回事。”在周莉莉看来,京剧进校园的难度并不如人们预想中高,“今天上午我尝试给一个班上了堂京剧课,结果中午就看到一个小男孩抱着书从那间教室里冲出来,嘴里哼唱的就是我早上教得那两句。普及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