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3月10日讯(见习记者 童俊 实习记者 赖冰山) 原价三毛多一斤的青梅,居然卖到了一块六,今年,绍兴县王坛镇青梅种植户蔡雄华的100亩青梅为他带来了4万多的收入。
是什么让老蔡的青梅发生了身价陡增呢?老蔡乐呵呵地说:“订单农业啊!青梅还没收,买家就等着了,我们农民心里踏实,价钱也卖得高。”
绍兴县东村青梅合作社的社长蔡家苗也说,自从2006年4月份开展订单农业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户得到了增收的实惠,目前绍兴县东村青梅合作社已经有4000多户的签约农户,产品远销日本等地。
记者在3月10日的订单农业实务公示会上获悉,为了进一步推动合同帮农工作,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省工商部门要重点落实帮农十大措施,全面发展订单农业。
全省60多万农户都尝到了甜头
所谓订单农业,是指企业与农民签订的农产品订购合同,也叫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签约的一方为企业或中介组织,另一方为农民或农民群体代表。订单中规定了农产品收购数量、质量和收购价格,使双方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和约束力。
浙江省订单农业起于2005年,兰溪、萧山、北仑等少数县市区工商部门为拓展合同服务领域,从广大农户最关心的农产品“卖难”入手,探索帮助涉农企业与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基本解决了传统农户自产自销造成的生产与销售不对接的困境。2007年,全省90多个县市区工商部门共指导5236家涉农企业与66.69万农户签订了68.69万份订单合同,订单金额达118.8亿元,其中当年完全履行订单合同有62.03万份、金额109.15亿元。这项帮农工作使得全省60多万户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
比如,温州市文成县的养兔户原先有“三怕”:怕销路不畅、怕行情不好、怕成本太高。针对这种情况,文成县工商部门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发展养兔订单,让兔农吃上了一颗“定心丸”。全县养兔户从2005年的1.3万户增加到2007年的3.1万户,出栏肉兔160万只,全县兔农人均增加经济收入581元,约占农民全年总收入的16%。
三年内十大主导产业全面实现订单农业
记者在3月10日的订单农业实务公示会上获悉,为了进一步推动合同帮农工作,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全省工商部门要重点落实帮农的十大措施:
大力开展订单农业知识宣传培训,普及订单农业合同知识;
全面推广订单农业合同示范文本,力争全省主要涉农主体能普及使用规范文本;
积极培育扶持订单农业主体发展,对直接参与和推动者进行扶持;
联手建立订单农业指导服务站,解决涉农双方签约或履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督促双方按约履行;
实施订单合同文本备案审查制度,帮助涉农主体纠正合同中含糊不清、不合理、不平等条款;
建立涉农合同行政调解制度,及时化解订单合同纠纷,预防争议激化和矛盾扩大;
支持农户办理动产抵押登记,帮助解决农户融资难、贷款难问题;
深入开展涉农主题“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增加农户的信用意识;
探索建立订单农业风险保障基金,增强农户在农业生产中抗风险的能力;
严厉查处涉农合同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时常秩序。
省工商局副局长吴干冰表示,全省工商部门争取在三年内使得省内粮油、水产品、茧丝绸、果品、竹木、畜禽、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全面发展订单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