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11日讯
从1000亩到6800亩,金华婺城地区的农户一年就把辣椒种植面积增加了580%。“这些都是早就被预订的,不怕没人要!”让农户们底气十足的其实仅仅只是一纸订单合同。
“不要小看这订单合同,去年可是撑起了109.15亿元的农产品交易额啊!”昨天,省工商局相关负责人在订单农业实务公示会上透露。
农产品“难卖”变“俏卖”
辛苦种植的农产品却因地域偏远或者信息闭塞而迟迟卖不出去,传统农户们常常为此而苦恼。从2005年开始,省工商部门逐步在全省范围内帮助涉农企业与农户发展订单农业,解决传统农户自产自销造成的生产与销售不对接的困境,鼓励了他们的种植积极性。
去年,全省工商部门共为5236家涉农企业和66.69万农户牵线搭桥,签订了68.69万份订单合同,订单金额达118.8亿元,其中当年完全履行订单合同有62.03万份、金额109.15亿元,订单签订额和履行额双双突破百亿大关。
订单农业,是指企业与农民签订的农产品订购合同,也叫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签约的一方为企业或中介组织,另一方为农民或农民群体代表。订单中规定了农产品收购数量、质量和收购价格,使双方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和约束力。
订单农业成“保单”农业
订单合同中关系到农户核心利益的价格条款,各地工商部门基本都实行了“最低保护价”+“市场浮动价”的灵活定价模式,来保证农户的最基本利益不受损失。
绍兴一家食品公司去年与近百户农户签订雪菜订单合同,收购时雪菜市场价暴跌至每斤0.05元,但公司严格按照每斤0.17元最低保护价收购,确保了农户的基本利益。接过钱款时农户们说,有了订单农业,他们心中也就踏实了。
萧山区贸易局(粮食局)近年来都与区内种粮大户采购订单粮,前年一农户在晒谷时遇到台风影响到稻谷质量,“质量合格的我们全部按照收购价收进,其他的也都帮他联系了养殖户来收购,使他的损失降到最低”,该局负责粮食业务的孔科长告诉记者。
合同有了通用的示范本
农业订单合同是明确设计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依据。昨天,省工商局发布了全国首部《订单农业合同文本指引》,这是由该局收集筛选使用率较高的粮油、水产、蚕丝绸、果品、竹木、家禽(畜)、蔬菜等十三类共159种农产品的合同文本,将免费赠送给订单合作的农户和企业,方便他们签订正确合法的订单合同。
为提高农业订单的含金量和吸引力,省工商部门近年来还着力开展“品牌兴农”。在安吉,工商部门帮助农民创造了用商标品牌带动一个产业的神话,自成功注册“安吉白茶”后,白茶产业短短几年内发展成为该县支柱产业。在临海,工商部门围绕当地四大特色农产品品牌,创造出“品牌+合作社+订单+农户”的新型模式,有品牌的农产品价格要比普通农产品高出两倍以上,当地的“岩鱼头”蜜橘去年的最高售价甚至达到每千克50元,比普通蜜橘整整高出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