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跨越杭州湾的“天方夜谭”
卢军花了两个多月时间,考察了杭州湾沿岸,还对比了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的发展现状,几易其稿,最后写就了一篇题为《建设宁波——上海杭州湾交通通道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论文。
1992年4月,当时的国家计委在南京召开了一次经济发展座谈会,参加对象是长三角和长江沿岸地区8省(市)和计划单列市代表。座谈会上,卢军上交了这篇学术论文。
两个月后,国务院再次在北京召开发展规划会议,会后,《90年代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地区发展总体思路》等规划文件出炉。卢军兴奋地发现,规划中提出了建设南北沿海公路主干线的思路,其中南线为上海—宁波—福州—汕头—深圳。
不过,当时甬沪通道考虑的还只是“滚装轮渡”的方案,卢军立即在学术论文的基础上,起草了相对详细的方案,讨论建设大桥的可行性。
此后曾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庄晓天向宁波市政府力荐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引起宁波市决策者的高度重视。
1993年6月,杭州湾跨海大桥终于被列入宁波市决策者的议事日程。1994年4月,宁波委托上海林同炎-李国豪工程咨询公司,编制杭州湾交通通道预可行性研究报告。
1995年3月到4月,李国豪和林同炎等相继考察杭州湾海域和慈溪滩涂,当年年底,林李公司拿出了预可行性方案,提出了四个桥位方案,经过杭州、北京三地共250多位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深入研究论证,其中1号桥位方案(乍浦方案)胜出。
一波三折后终于开工兴建
1998年,交通部重做杭州湾大桥方案,后来的参与者借鉴和吸取了林李两人方案的内容。
根据多数专家的意见,省政府一锤定音:宁波先建杭州湾跨海大桥。
据不完全统计,围绕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先后组织了国内外600多位经济、社会、自然、工程、环境等多学科专家,对杭州湾大桥的《预可报告》、《工可报告》及50多项专题研究报告,进行了60多次研讨、论证和评估,前期花费一亿多元。
2003年,大桥开工了,卢军参加了开工典礼。他回忆,那天10万人站在大海边,虽然海风一吹,工地上的灰土让人睁不开眼,可每个人都像过节一样高兴,他们有序地站着,又有序地撤走,走的时候,有人用矿泉水瓶装走了工地上的黄泥,好象把大桥装进了矿泉水瓶带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