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27日讯
1998年,国务院正式宣布停止住房收入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福利分房的旧体制被迅速打破,一个新兴的产业从此崛起。
房改十年,房地产企业仰赖银行信贷成长并壮大,地产业迅速成为最赚钱的行业。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房地产设定以发展国民经济为诉求的初衷,产生了令改革者未能预见的后果——成为中国最为畸态的产业。
来自《财经》杂志的数据显示,2007年,房地产企业交给政府的土地出让金超过1万亿元,再加上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在很多地方,地方财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土地财政。
《经济参考报》6月19日报道,一中部城市的官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这里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来源于房地产业,现在政府十分着急,有关领导也多次召集房地产商开会研究对策,主要是想给市场增加信心。”针对消费者的调查则显示,在中国约有70%左右的人买不起房子,谁敢说这样的市场还是一个正常的市场,目前所谓“楼市健康发展”,基本上是一句空话。五年前出现的楼市拐点论断,直到今年才有可能变成现实。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万科、保利、招商等13家开发商2007年圈钱达833亿元。信贷紧缩导致的银行逼宫,将直接威胁这些公司未来业绩。
这是一个看上去流动性泛滥的年代,却也是所有房产公司最缺钱的年代。
与此前一次相比,本次宏观调控出台的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币不断升值,国际热钱涌向中国的热情加剧,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地产、金融系统的风险提示,某种程度影响了中国的调控政策,影响了民众的置业信心。
种种迹象表明,这注定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年份。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土地流拍、转让土地、商品房滞售等现象频频出现。楼市到了最微妙的时期,对暴利产业清算的节点开始出现。
当下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不确定性,将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带来隐忧,给金融市场的持续繁荣提出挑战。有地产商更是叫嚣,如果楼市崩盘,“要死也是银行先死”,这更像是一种要挟。可以预见,政府、银行、企业、购房者之间的博弈将变得越来越剧烈。但不管如何,住房改革的大方向不可能逆转,我们寄望于这个市场未来能真正实现平稳健康发展,而这一趋势业已形成。
今天,市场导报用《浙江房企信贷大调查》专题,对浙江的上市房地产企业的信贷状况作个梳理,力图真实还原浙江房企的资金状况,窥视他们的生存境遇。说到底,我们认为浙江房企的未来并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