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7月24日讯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就未在我省出现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朱鹮,今年春天出现在德清下渚湖湿地。最近,这10只朱鹮“家庭”中,还新添了两个“小宝宝”。这是我省实施“朱鹮易地保护暨野外种群重建”工程项目带来的新景象。
朱鹮是全球濒危等级最高的物种之一,被国际鸟类协会列为“国际保护鸟”。历史上,朱鹮曾是我省的重要物种,上世纪50年代前,在我省尚有朱鹮分布。据记载,1956年在宁波采集到朱鹮标本3只。此后,我省再未发现朱鹮踪影。
为让朱鹮重现浙江大地,浙江大学和省林业厅及德清县联合实施了朱鹮易地保护及野外种群重建项目。今年4月16日,他们耗资百万元从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引进10只朱鹮圈养于下渚湖湿地,构建浙江人工圈养朱鹮的基础种群。研究小组将在5年时间内,系统深入地开展朱鹮的人工繁育、野化驯化、野生种群重建,以及提高繁育子代的繁殖潜力和抗病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期实现人工繁育朱鹮在下渚湖的放飞。
据德清县林业局副局长张金泉介绍,这个项目的科研工作起步顺利,今年6月18日和30日,2只全过程人工孵化的朱鹮已经诞生,生长状况良好。如果项目进展顺利,5年后,这个人工圈养朱鹮种群有可能发展到百只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