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名士自风流
这里是曹娥投江垂名之地,是唐诗之路的源头,是名相东山再起之处……千古以降,山水上虞,历来是人文荟萃,名士风流之地。
从东山的古径上走下来,经过曹娥江、剡溪江畔,谢晋透着骨子里的风流,走上了中国电影艺术的殿堂,开始了丰富多彩而坎坷艰难的一生。
在电影的世界里,谢晋将儒家伦理文化与社会主义革命文化、传统知识分子的浩然正气与应对现实苦难的浪漫情怀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表述自我、表述中国、表述人和人生的基本立场、视角、结构的审美形态。评论家们将之归纳为“谢晋模式”。
用通俗的话说,谢晋的电影符合中国观众喜欢看大团圆结局影片的心理习惯:好人历经苦难,坏人作恶多端;好人坚强不屈,坏人终将完蛋。
《女篮5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谢晋用一生的精力,诠释了自己对于时代、对于社会的深刻解读。
追溯谢晋旺盛的艺术激情和丰沛的创作动力的源头,故乡的助力无法撇开。
谢晋平生最爱喝酒,尤其钟爱家乡的黄酒。他随身常备锡制或不锈钢制的小酒壶,壶中常是甘冽的黄酒,拍摄时也会抿上几口。他曾说,似醉非醉时分,最能激发艺术细胞。但除了家乡的黄酒,谢晋似乎对其他酒水都无兴趣。
与谢晋相交30年的老友、绍兴市作协副主席顾志坤说,每有上虞人登谢家的门,谢晋必备黄酒。
不仅仅是家乡的黄酒激发了谢晋的艺术激情,家乡的点点滴滴都时刻感染着他,启迪着他,影响着他。
顾志坤回忆说,谢晋曾跟他说起,自己的所有电影里,都融合进了故乡的元素。
尽管一生勤奋,一生忙碌,但谢晋时常都会到上虞老家待上一段时间,在这里寻找自己的创作灵感。
范芙蓉为谢晋摆起灵堂
据谢家老宅的守房老人范芙蓉回忆,1988年,谢晋在老家谢塘镇上造了新的寓所,从此每年春节都要回乡过年。而就是从那时起,范芙蓉的丈夫范雪林就开始为谢晋看守寓所和老宅。范雪林死后,由范芙蓉接手。
20年中,谢晋每年的春节几乎都要到谢塘镇来过,“有时待9天,有时待10天。”范芙蓉回忆说,谢晋往往是除夕夜晚上回乡,一直待到正月初八左右才离开。
在老家的寓所,每天上午8、9点钟起来后,谢晋会先到街上走走,和老乡们聊聊天;下午则在房间里边看书边抽烟,等到3、4点钟再睡午觉;吃好晚饭,谢晋也要在寓所的大厅里和大家谈天,吃过点心后,就开始写作,直到凌晨。
谢晋回乡过年的时候,范芙蓉都要负责谢老的生活起居。她最清楚的是,谢导最喜欢喝家乡的黄酒,“每次都要喝上几杯。”
谢晋还喜欢喝粥,煨出来的粥。范芙蓉还回忆说,除夕夜,谢晋都要按照家乡习俗,烧起柴灶,用瓷甏煨粥,客人来了,他还会亲自下厨,做一碗汽锅粉蒸肉招待宾客。
最近几年的“黄金周”,谢晋回老家越来越多。不过,谢晋依然工作不辍,案上摆满了剧本文稿。在寓所一楼的内间,靠墙的大书柜上,按标签摆放着满满一墙的资料,其中就有剧本的文稿。
在老家,谢晋还常常到东山探寻古迹。在寓所二楼谢晋的房间里,范芙蓉翻出一幅裱在相框里的照片,上面是谢晋和两位尼姑的合影。“这是谢晋在东山上的合影。”范芙蓉隐隐觉得,谢晋似乎对东山情有独钟。
顾志坤就搜集过大量谢晋旧影,其中有不少是在他登临东山拍摄的。有一幅拍摄于1988年,谢晋头戴渔夫帽,身披大衣,足蹬球鞋,坐在山岩上,若有所思……
曹娥江水东流而下,流不尽千古孝女的坚忍与执著。东山上的蔷薇洞前,谢晋是否曾想起了当年谢安为歌伎感动,从此为天下献躯的千古往事?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故,明月落谁家……
故人已辞,东山上的蔷薇,开得还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