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1日讯
昨天是母亲节,记者注意到杭州的妈妈们街谈巷议甚至引发各大教育论坛硝烟迷漫的是一个话题——“孩子进杭外,算不算教子有方?”这场“杭外之争”是从5月3日杭外测试成绩揭晓就开始了。一些曾经考过杭州外国语学校的考生及其家长以亲身经历为论据,纷纷加入这场“民间教育辩论会”,形成了几大阵营。
第一阵营:孩子读书,需要梦想
一号辩手(母亲,儿子毛毛在杭州春芽实验学校念六年级)
从毛毛第一次跟我去上班看到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圆形屋顶问我:“妈妈,那里是什么学校?”我告诉他是杭外开始,从毛毛告诉我他以后要到杭外读书开始,我和毛毛都在努力着,为着他的愿望而努力。终于,他的愿望实现了。我的愿望也实现了。没有题海战术,没有压力,没有为了分数而学习。只有一个目标,简单而具体的目标,和轻松、快乐地生活、学习。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二号辩手(孩子即将小升初的家长)
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进一所好学校呢?怎么能一句算什么就轻漂漂打碎父母的心愿!
你是回过头来想想觉得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正在步入或即将步入的孩子和父母来说,是天大的事。
第二阵营:孩子进杭外,不算什么
一号辩手:(母亲,女儿当年考杭外没进,现已上大学)
没进杭外女儿照样上名牌大学
过来人几乎都知道,孩子能进杭外,家长下的功夫往往更大。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差别并不大,对拿到杭外测试卡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孩子得的荣誉,比如金奖少年或奥数的名次之类,还有家长和老师的沟通程度等等,但这些未必适用于今后的学习阶段。
当时我的孩子也拿到了杭外的测试卡,去考试那天我问她,你想上这所学校吗?我的孩子当时老成得有点过分,她说,拿到测试卡是一种荣誉,上不上这所学校另说。后来她凭着杭外的测试卡,很轻松地挑选了一家适合她的市区民办初中,后又被保送上了重点高中、重点大学。
作为母亲,当然认为自己的孩子棒,但我很少说孩子,因为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不是我手中的面团。小升初后,孩子还要面对人生中的两次大分流——中考和高考。我想对没有考上杭外的孩子说(也是当年我对孩子说的话):孩子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你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选择,对方没有选择你,但同时你为自己创造了选择更多学校的机会。
二号辩手(某重点高中学生)
保送重高由我挑
我从小一直很想念杭二中的。民办初中报名那天,老爸开车,一家人跑到建兰中学门口,发现人多得大门都进不去了,于是就回头了,改报了文澜中学。后来电脑没派上位,稍微有点小小的低落。
3年后,我所读的初中保送重高时所有学校由我挑,感觉极为超现实。
三号辩手(大二生,留学法国,高中读的是杭外)
家长攀比造成教育困局
我初中念的是一所民办中学,高中考入杭外。杭外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拥有一种建立于自己的自信。这种感受让我平和面对和欣赏自己及周围的人。
我现在法国读理工科,回想在国内读书那几年,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已经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了。比如说,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北大、清华或者复旦这样的学校,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考上的,也并不是适合每一个人的。然而多少人都出于各种理由,把他们当作目标,以至于高考的分数线越来越高,题目越出越难。相比之下,法国这里没有人会觉得,别人可以考上的学校,我也一定要考上。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
国内中学教育的困局,很大程度上是家长的攀比造成的。我想要说的是,家长可以选择让孩子不被迫努力学习,而有一个真正的童年与少年。至于以后的事情,请相信你们的孩子,他们总是要学会自己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