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0青川县马鹿乡马鹿社区
种植户黄维富
盼着收获第一批蔬菜
黄维富摘了根黄瓜递给记者。
黄维富在查看菜地。
黄维富吃完早饭,丢下饭碗,往大棚走去。这是他每天固定的“上班”时间,“现在不像以前,不用起得太早”。
“黄瓜眼看着快要熟了,我心里整天惦记着,这可能是我这些大棚里收成最好的,现在我每天过来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它们有没有长大一点。”黄维富走进一个大棚,摘下一根黄瓜,拿到记者面前:“你尝尝,味道怎么样,再过些天,就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了,我打听过了,这样的黄瓜在县城可以卖3.5元一斤。”
开拖拉机耕地。
种地永远是第一位的
黄瓜很脆,咬在嘴里咯吱咯吱的。
走出大棚,黄维富在水龙头前蹲下身,拧了开关。“开了这个龙头,所有的大棚里都能浇到水了。不像以前,得挑着水,一手拿着水瓢,一块地一块地地浇水。”
接着,黄维富又到了一块还没有开垦的空地前,拉开盖在拖拉机上的塑料布。
“这几块地也要盖大棚了,准备种些南瓜和西红柿,我先翻一下地。”说着,黄维富把记者丢在一边,发动马达,轰隆隆地干活去了。
在他眼里,种地永远是第一位的。
水龙头一开,整片地都可以浇灌。
帐篷区变成大棚区
好不容易等黄维富翻完地,我们在地头聊了起来。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不过,以前种田是挣不了多少钱的。”黄维富说。那时,一亩地只能挣到三四百元钱,乡亲们都不愿意种地,想方设法地出去打工。黄维富说,前几年他去过广州、成都等地打工。
5·12地震把黄维富的家震成了危房,他们全家都住到了帐篷里。
“你现在看到的这些大棚,去年地震以后,全都是帐篷。”黄维富说,那时他住在帐篷里,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地震给自己造成了这么大的损失,今后的日子怎么过,是继续留在青川,还是出去打工?
“我一开始是想出去打工的,留在青川只能种地,挣不到钱,但是家里这个样子,出去我不放心啊。”黄维富当时心情非常矛盾。
地震后,浙江省湖州市对口援建青川县马鹿乡,指导当地建起了这片大棚蔬菜基地。这帮助黄维富下了决心,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承包了60多个大棚。
种菜也是“脑力劳动”
黄维富说,刚接触大棚时,他不知道怎么去操作,甚至连种什么都不知道,多亏了湖州的援建人员,给了他很多的指导。
“种大棚蔬菜和我以前种水稻、玉米完全是两回事,也许体力上不像以前那么辛苦,但需要更多的技术,需要动脑筋。比如浇水,每种蔬菜需要的湿度都不一样,同一种蔬菜,品种不同,浇水量也不一样,这些都是农业专家来指导我们的。”黄维富觉得,自从种大棚蔬菜后,他已经从“体力劳动者”变成了“脑力劳动者”了。
黄维富说,湖州指挥部专门派了农业专家来指导他们种植大棚蔬菜,从大棚的设计、修建,到种植、销售都有专人负责。他以前只会种玉米、水稻,现在可以种黄瓜、南瓜、西红柿,甚至连以前从没听过的黄樱椒也种上了。他觉得有专家在,不怕冒这个险。
谈起收成,黄维富很有信心。“今年一个大棚纯利润可达4000多元,明年技术成熟了,利润会更高一些。我准备明年再扩充一下大棚规模。”他现在最盼望的,就是第一批蔬菜快点进入市场,早点挣到第一笔钱。
“原先,大家都和我一样,都觉得种地养活不了人。现在,我们都相信,种地是可以挣钱的。”黄维富说。
●链接
浙江扶持青川变绿
作为汶川地震重灾区的对口支援省份,浙江在对口支援四川青川县时,不仅提供物资、人员、项目支持,发挥“输血”功能;还积极与青川县合作,建设产业园区,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挥“造血”功能。
青川县马鹿乡根据自身区位特点和浙江省湖州市的现代农业产业优势,建起了大棚蔬菜基地。基地总面积90亩,有标准大棚180个,总投资300余万元,为当地大量百姓带来了经济收益。
和马鹿乡一样,在浙江的帮助下,青川县正在加快推进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义乌援建规模1万亩的青川板桥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内6家食用菌业主已进园生产;绍兴援建的万只长毛兔种兔基地;宁波援建乔庄、黄坪、茶坝、瓦砾等乡镇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及食用菌示范基地建设四个项目全部启动……随着一个个产业项目的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之中。
【专题】512地震一周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