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7月2日讯(记者 梁国瑞)几乎每个到杭州游玩过的客人,都会对“胡庆余堂”、“方回春堂”这类老字号中药铺印象深刻。杭州出产的白菊花,作为降火清肺的中药材,在这里被源源不断地买出。
距离杭州200多公里的淳安枫树岭镇,上万亩杭白菊和栀子连成一片,这些鲜花制成药材之后,被送进杭州这样的大中城市,并给镇里的农民带来不菲收入。
6年前,作为浙江省首批科技特派员之一,俞旭平初次来到因新安江水库而交通不便的枫树岭镇,看到的却不是这样的景象。这里很多人家穷得装不起玻璃,窗户上用来挡风的竟是塑料纸薄膜。
6年过去了,俞旭平给镇上的农民们带去一项项实用科技,当这些由浙江省中药研究所的专家们研究和总结出来的新知识,用在枫树岭镇的农业上时,小镇的面貌开始改变。仅种植杭白菊,最能干的菊农能从一亩菊花中,赚取4500元的收益,这已超过了6年前他们一年的收入。
小镇的崛起
新安江水库旁的枫树岭镇是浙江省委主要领导的联系点,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非常关注枫树岭镇的新农村建设,多次深入镇、村调研。6年前,也正是他提出,要尽快给这个相对落后的小镇派科技特派员。
科技特派员因此诞生。作为第一批科技特派员,浙江省中药研究所的俞旭平从那时候起,在这里一待就是6年。
在走村串户的调研中,俞旭平发现,枫树岭镇山场面积大,但耕地紧缺;这里的中药材产业虽已经发展了五六年,但却没有形成特色和规模。
派驻到枫树岭后,俞旭平帮助镇政府建起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借助这个平台,这个长年研究中药的科技专家,起草编制了中药材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合作社建起了种苗基地。
这个浙西的山区小镇开始大面积种植栀子,这种既可入药又可提取天然色素的植物,每亩可采果120公斤,按市场销售价每公斤8元计算,合计可增收280余万元。现在,枫树岭镇7600余亩土地种上了这种“摇钱树”。
“摇钱树”不止一种。俞旭平还将杭白菊从嘉兴桐乡引种到枫树岭,因气候适宜,菊花在这里长势良好,鲜花产量达到每亩400-500公斤。这些菊花全部被浙江中药研究所收购,并在当地进行加工。
现在,种植最好的菊农每亩可以赚到超过4500元,平均每亩收益也能达到3000-4000元。
科技特派员带来的新知识,使枫树岭镇的中药材产业迅猛发展。2008年枫树岭镇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31万亩,中药材总收入2360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24.3%,是2003年的5倍。枫树岭镇正式崛起为全省闻名的“浙西中药重镇”。
基层的“科技浪潮”
将一个浙西贫困镇,锻造成浙西中药重镇,凭着这项成果,俞旭平成了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但他并不是唯一的科技特派员,和他一样,活跃在浙江基层的科技专家,目前总数已有5000多名。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但是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也不平衡,人才和技术缺乏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这个东部省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俞旭平等第一批试点的科技特派员,在派驻的地方,用他们的科技专长,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前进的能量。这不但引起浙江领导的高度重视,甚至得到了国务委员陈至立的批示肯定。于是,从2005年开始,浙江开始在全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并在1279个乡镇全部派驻科技特派员。
乡乡都有科技特派员。这些活跃在农村天地上、穿梭于工厂机器旁的科技专家,在浙江的基层土地上,掀起了一阵“科技浪潮”。
武义县的特派员团队,仅用半年时间,就组织实施了14个科技项目,这支科技专家队伍,为企业开发“智能化全自动切割生产线”,原本需要8个人操作的生产工序,现在只需要1人操作,生产效率也比原来提高了3倍多。
科技特派员、浙江大学的骆耀平帮助苍南县五凤乡创立了“五凤香茗”茶叶品牌,茶叶价格从原来每公斤50元提高到现在的100元至400元,农民人均收入因此翻了一番。
驻景宁英川镇科技特派员张放,帮助当地引进和推广种植、养殖新品种25个,创办农业龙头企业1家,建立示范基地5500亩,使农民连年增收。
一个个科技特派员,就像一颗颗科技火种,在浙江大地渐成燎原之势。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农业生产方式也因为先进科技的传播而改变。一场因特派员而生的技术革新,正在浙江全省,掀起一场全新的浪潮。
“科技强将”带“精兵”
5000多名科技特派员,基本都来自省市高校、科研院所、农口厅局所属单位,以及农技推广部门。这些原本生根于城市的专家,如何能在农村基层扎根?
为鼓励科技特派员在基层建功立业,浙江明确规定科技特派员下派期间,其行政关系、职务、待遇等保持不变,工资、奖金、福利从优,由派出单位发放,其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
另外,为确保科技特派员在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中的人身安全,浙江还对他们实行人身保险,并安排相应的人身保险资金。
最能留住这些专家的政策,或许是浙江鼓励科技特派员领办科技企业,组建利益共同体。可以通过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技术入股或技术承包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从中获得应得利益的相关政策,无疑给这些科技专家一次现实的创业机会。
经过6年的努力,“科技特派员+企业+农户”、“科技特派员+协会+农户”、“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农户”、“科技特派员+种养大户+农户”四种制度基本形成,科技特派员牵头或入股兴办的农业科技企业达432家,建立利益共同体502家。这群科技专家,在农民群众眼里,成了“永远不走的特派员”。
而这些开始扎根下来的科技特强将,开始在基层培养自己的精兵。许多派出单位都建立了科技特派员纵向巡回帮扶机制,不间断组织技术服务小分队到“科技特派员”入驻乡镇开展科技服务,培养科技“二传手”。
6年来,这5000多名科技特派员在全省1279个乡镇实施了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381项,帮助农业企业建立科技研发中心186个,培育省级农业科技企业432个,创办利益共同体502个,创建科技示范基地106万亩,建立科技示范大户4万多户,培训农民675.6万人次,帮助农民扩大就业204.1万人……一支百万“科技精兵”,正崛起在浙江的山山水水间。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来浙江考察时,就曾为浙江的“科技兵团”震惊,他们认为,“科技特派员”工作为中国西部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弱势群体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社会事业的进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