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连太湖、西枕天目山麓。县域总面积93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3万,现辖9个镇、2个乡、166个行政村。德清“五山一水四分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名山之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的美誉。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莫干山座落于县境西部,毛泽东、周恩来、江泽民、乔石、朱镕基等中央领导人曾登山揽胜,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痕迹;处于县域中部的江南最大湿地、防风古国故里——下渚湖,总面积达50平方公里,野趣自然,山青水清,景致迷人;东部千年水乡古镇——新市,素有“千年古运河、百年小上海”之誉。德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和古代防风文化在这里留下不少印迹和传说。德清建县已近1800年历史,沈约、孟郊、管道升、俞平伯等都是德清籍的历史文化名人。
德清区位优势十分突出。杭宁高速公路、104国道、09省道、宣杭铁路、京杭运河、杭湖锡线航道贯通全县,县城武康到杭州、湖州市中心只有半小时车程,另有穿越县境东中部的申嘉湖(杭)高速公路已启动建设,贯通县境南北的杭宁城际高速铁路已启动实施。近年来,德清按照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和市委“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在杭湖宁城市发展带中间奋力崛起”的战略要求,充分发挥德清在区位、生态、人文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和“强工业、精农业、扩城市、兴三产”四个工作重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先后8次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排名从2000年的93位跃升至2005年的39位(浙江省17位),在全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列第14位,居全市第一,被评为全国卫生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省示范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全国首批生态县、全省首批平安县、全省首批教育强县、全省首批科技强县、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
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0亿元,比上年增长12%,一二三产比例为7.9:62.5:29.6;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和10亿元大关,分别达到25.8亿元和13.5亿元,增长20%和2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亿元,增长1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5亿元,增长18%;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8%,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140元,分别增长15%和14%。
目前,德清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已形成生物医药、特色机电、新型建材、新型纺织四大主导产业,其产值已占全县工业产值的72.3%;我县被确定为国家级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和省级涂装行业特色产业基地,新增国家火炬计划及高技术产业化项目25项;全县共有规模企业613家,其中“亿千”、“双五”企业117家,拥有升华拜克、华盛达股份、德华兔宝宝3家上市公司;上世纪八十年代德清县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模式曾被中科院专家誉为“德清模式”,近年来焕发新的活力,全县现有450余家企业同近百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已达20%以上。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全县75%的农田已得到流转,78%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农民来自非农收入已达80%以上,我县被列为全市唯一的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示范县”;培育了特种水产、早园笋、畜禽、蚕桑四大特色主导产业和花卉苗木等新兴产业,建立了10万亩的青虾基地和10万亩的早园笋基地,总面积5万多亩的莫干山现代林业示范园、新港现代渔业示范园已具规模;我县推进农村“五化”(即农业企业化、就业非农化、居住社区化、保障社会化、管理民主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做法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国县委书记、县长专题培训班上交流。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下渚湖湿地升格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我县被评为2005年度浙江省十大旅游休闲城市,“名山湿地、休闲德清”旅游品牌在长三角地区已有一定知名度;杭嘉湖西部地区起点最高、体量最大的市场群——杭嘉湖家居大市场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沃尔玛购物广场已动工建设,“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实现全覆盖,房地产业、现代物流业等也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