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金衢采访线        更多>>>

甬台绍采访线        更多>>>
·面临诸多压力 上半年台州市玩具出口逆市飘红
·台州青年企业家赴沪培训 黄浦江边刮起"头脑风暴"
·台州百分之八十低收入农户今年至少增三百元
·台州语言文字工作纪事:这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品位
湖嘉舟采访线        更多>>>
·嘉兴南湖"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全国示范
·嘉兴工业园区"绿色化"打造 否决32个污染严重项目
·嘉兴低保两倍以下困难家庭全部纳入廉租住房保障
·农民养老保险抢先 国家新农保制度汲取嘉兴经验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辉煌60年 网媒浙江行 > 浙江各地 > 湖州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德清县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功实践

  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来,特别是在43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德清县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城乡面貌有了根本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精神文明新风尚得到确立。在这一过程中,“德清模式”、“德清现象”等特色经验逐步形成。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综合实力是衡量地方经济社会变化的重要系数之一,而“百强县”的称谓则是“综合”之中的“综合代表”。自“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评选以来,德清县先后八次被评为全国综合发展百强县。这是其综合实力体现的“最好见证”。而就部分主要经济指标①变化来看(见表一),德清县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也是十分喜人的:

表一:德清县1978年至2007年有关经济指标

指标名称

单 位

指标数值

2007年比1978年增长倍数

1978

2007

国民生产总值(GDP)

亿元

1.42

168.0

117.3

财政收入

亿元

0.2138

21.5

99.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0.035

76.9

2195.1

金融机构存款

亿元

0.2626

133.7

508.1

农民人均收入

216

9773

44.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90

19181

48.2

  2、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德清县在1978年的三大产业比重为55.2 : 40 : 4.8,呈现出明显的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其中粮食、蚕桑、水产占有较大比例,传承了千年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地方经济之特征非常突出。2007年德清县的三大产业比例演变为7.5 : 62.4 : 30.1。这一结构,表明德清已进入工业化时期,并显现出向现代化初期迈进的迹象。

  (1)工业经济强势增长

  德清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社队企业(即后来被称之为乡镇企业)就有了一个快速成长的过程,这为后来全县工业经济的强势增长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如果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1978年德清的工业主要是以缫丝、纺织、食品、机械、建材、化学、缝纫服装为主的工业体系。自1998年实施“工业创强”战略以来,全县工业经济开始进入转型时期,整个结构日趋合理,现已形成生物医药、特色机电、新型建材、新型纺织四大主导产业,2007年其产值已占全县工业产值的73.6%。全部工业产值和规模工业产值已连续四年保持30%左右的增长。目前共有规模以上企业561家,其中“亿千”、“双五”企业100家,工业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姻,实施产学研结合的“德清模式”,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表二:德清县1978年至2007年工业经济有关指标②

指标名称

单 位

指标数值

2007年比1978年增长倍数

1978

2007

工业总产值

亿元

1.0013

666.0

658.1

工业产品销售收入

亿元

1.3001

366.9

281.2

工业利润总额

亿元

0.2988

16.2

53.2

  (2)农业经济走向市场

  德清县自然资源特征可以概括为“五山一水四分田”。正是由于这样的自然条件,该地区原有农业基础比较发达,但在1978年前则明显带有“传统”特征,农副产品以“自给”为主,依靠“天势”作美,百姓过着相对“富足”的生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祖辈一直双脚“插泥”的农民就成了最初的“鸭先知”。从先前的“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这个过程在德清用了三年的时间。从此,全县农村的种、养业开始凭借个人的智慧显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多种经营与遍地开花式的新景象,逐步形成了水产、畜牧、笋竹、蚕桑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产品完全走向市场,有了“水精灵”青虾、“山伢儿”早园笋、“清溪”花鳖等省级名牌农产品。目前,德清正着眼于为把其建设成为沪杭大都市的农副产品供给基地,围绕“绿色、精品、观光、创汇”大做文章,逐步向形成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都市型农业新格局发展。

  (3)第三产业发展迅猛

  1978年德清县第三产业非常薄弱,主要由199家运输、商业供销企业及部分社队企业承担了流通与服务的职能,增加值仅为0.196亿元;改革开放后,第三产业内部各业出现了多元共同发展的势头,特别是从2003年县委县府确定“兴三产”为四个工作重点之一后,经过多年努力,全县上下形成共识,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发展态势良好。2007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7.1亿元,餐饮零售额5.8亿元;全县第三产业法人单位1300多余,服务业个体工商户近2.3万户,涉及交通运输、仓储、通讯、贸易、住宿餐饮、房地产、金融、租赁和商务、教育、卫生、文体娱乐、居民服务等行业;像杭嘉湖家居大市场、卢球商贸中心、南方家园城等一批专业市场得到培育和提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清旅游业在这30年中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一个“三跳蜕变”:2007年全县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94.75万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12500人次;实现旅游门票收入2523万元,旅游总收入17.1亿元;而且还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十大旅游休闲城市”、“浙江旅游城市‘金名片’”、“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湿地之乡”、“中国竹子之乡”等荣誉称号,“名山湿地、休闲德清”旅游品牌逐渐打响。

  3、开发开放不断加快

  解放思想来“开放”,大加力度来“开发”,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共同特征,德清县也不例外,它作为我国第一批开放县市(1984年),“抢”得了一个“先机”,先后成立与创建了德清经济开发区(1992年7月)、德清工业园区(2001年5月)、临杭产业带(2001年开始)。目前,这些“载体”已成为德清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仅就德清经济开发区而言,至2007年底,开发区累计批准工业项目456个,总投资162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65.3亿元,规模企业产值、销售收入和税利实现45.15亿元、43.15亿元和2.85亿元,自营出口创汇实现1.65亿元美元。区内已形成纺织服装、包装印刷、食品加工等八大主导产业特色,2004~2007年成为浙江省实到外资省级开发区十强之一。值得可喜的是,自十六大提出“走出去”战略后,德清县现已创办19家境外企业,总投资746.9万美元,对外经济劳务合作人数270人。这是一个新的信号,它标志着德清完成了从“开放门户”到“走出门户”的转变,开放型经济格局有了质的提高。

  4、社会事业日新月异

  德清县是在1954年由原来的德清县与武康县合并而成,县城设在原城关镇(现乾元镇),由于种种原因,到1978年,县城区建设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1994年县委县府从发展战略高度考虑,县城从原城关镇搬迁至武康镇后,德清县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至2007年底,“一城两区”的格局已初显雏形,城区建成区面积从原来的0.6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17平方公里,扩大了29倍;城市人口从0.6万发展到12万,增加了20倍;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2%。与此同时,德清各方面的基础设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如以交通为例:1986年底全县境内公路总里程为260.79公里,而到2007年底,全县拥有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043.68公里/423条;全县11个乡镇166个行政村的等级公路通村率和硬化率均达到100%;2008年初,全国第一条跨行政区域直达杭州的公交线路已经开通。改革开放以来,德清县在推进工业化,加快城市化,城乡一体的发展过程中,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一起抓,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改革和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从而不断创新和完善现代化社会事业发展体系的基本框架,先后获得“浙江省教育强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浙江省第一批小康县”等荣誉称号,并被省委省政府规划为首批基本实现现代化县(市)之一。

  5、文明建设步步深入

  德清县在快速发展经济建设、推进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注意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全面优化发展环境”这一目标,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开展各种创建活动,实现了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先后获得“浙江省文明城市”、“浙江省平安县”等荣誉称号。目前,全县60%的乡镇获得市级以上文明乡镇的称号,有65%以上的村被评为县级以上文明村,63%以上的家庭被评为文明家庭。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