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3日讯 据《青年时报》报道
日前,笔者在城关镇高坑坞刘庄新村看到,伴随着隆隆作业声,一辆推土机正在推拆村口的一片旧房屋,村干部和村民们正在帮忙。“拆掉破破烂烂的旧房统一规划建店面,既整治了村里的环境又可以让我们增收,何乐而不为!”村民刘丰田主动配合拆掉了自家十多年前搭建的小柴棚,显得干劲十足。不一会儿,村口的4亩多预留地里,临时搭建的小矮房已全部被推平。
刘庄新村原是个坐落在深山里的自然村,只有30多户120多人口,交通极为不便。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上世纪90年代初正赶上国家出台了下山脱贫政策,于是刘庄村举村搬迁到205国道旁的一处城郊地。新村村口离马路边留有一块儿空地,作为村里的预留地,打算将来留作他用。可渐渐地,村民们见便打起了这块空地的主意,你家搭个猪栏,他家盖间柴棚,你借一寸土,他占一块地,村民们把预留地分割成了一块块“豆腐”挪为己用。日子久了,村口的这一片“公共用地”成了村里最脏、乱、差的地方。
这些年,村两委试图想通过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把这块地重新腾出来,可吃到嘴里的肉想令其掏出来谈何容易?一次次做工作却一次次被村民们固执的想法给弹回来,无奈之下只能作罢。“这片地不整治,新农村建设如何开展下去?”村支书吴国庆和村两委仔细商量后,下定了决心。在镇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村里先后十多次召集了党员、村民开会,不仅邀请镇干部来宣讲科学发展观,同时村两委班子成员也轮番上阵,给村民们分析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与此同时,村干部们挨家挨户上门做起了思想工作。
年近60岁的汪仙娇是个老党员,预留地里也有她家的一个猪栏。她一听说村里对这块地的规划想法后便积极响应,不仅做通了丈夫和儿子的思想工作,还马上向邻居借了个场地,把猪栏里的两头猪赶到了租借来的地方。“党员要带头支持村里的工作嘛!”于是,汪仙娇和村干部一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一个月下来,村干部和老党员们用科学发展观和新农村建设的思想武器终于打开了刘庄村民禁锢了20年的思想大门。
“这一片地可以规划建设20多间店面呢。”村支书吴国庆一边拿出预留地的规划建设图,一边对记者说:建成后不仅可以给村民们增收,而且也美化了村里的环境,让经过205国道的路人看了也会感到眼前一亮。(徐向荣胡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