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骂得对,学生在网上骂学校,有关部门不要删帖子”——最近,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的这番表态,一经上网便不胫而走,成为众议的焦点。
年初,华中科大校长李培根也表达过类似观点。他对学生说,学生要学会质疑,哪怕是质疑学校和校长。
两位校长不约而同的表态耐人寻味。良药苦口,忠言逆耳。鼓励批评和自我批评,虚心倾听群众的意见,宽容百姓的不同声音乃至骂声,从来都是共产党人胸怀坦荡的重要标志。1941年6月3日,延安一位县长不幸被雷电击死,自家的驴也被雷劈死的农民骂了一句:“老天爷不开眼,咋就不劈死毛泽东?”保卫部门闻讯,决定把此事当反革命事件来追查。毛泽东知道后随即阻止:“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不要一听到群众有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去追查,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我们共产党人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
毛泽东同志对待骂声的态度催人深思。为政一方,难免百密而有一疏,难免出现不和谐的骂声。这些骂声,本来是发现疏忽、改进政策、促进工作的好时机。然而,一些干部把自己当成了不容冒犯的官老爷,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听不进异议,更容不得骂声,闻则大怒,认为对方居心不良,存心找茬,或动用行政手段封堵骂声,或动用专政力量打击报复,“彭水诗案”、“王帅案”即是其中代表。久而久之,群众心中就留下了“领导干部容不得骂声”的印象。因而,武汉的两位大学校长一旦作出了“领导要容得下骂声”的表态,立即成为“新闻”,很多人争相传播。
“容骂”,其实是一种雅量,更是一种要求。在封建社会,听得进骂声,容得下异见,这样的官员通常被认为有雅量、很开明,而在“一切权力来自人民”的现代社会,干部接受人民监督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群众是主人,干部是公仆,主人对公仆骂几句在理的话,公仆岂有勃然大怒的道理?处“骂”而不惊,遭“骂”而不动怒,这应是现代政治文明对一个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领导干部应有的基本政治素养和政治境界。
“容骂”,也是一种工作方法,一种沟通的方式。对干部来说,不妨把骂声视为警钟,视为警醒自我、优化政策、改进工作的机会。群众开骂,诚然有非理性的成分,有的还可能缘于自身情绪和个人原因,但不管如何,既然有骂声,就表明有不满,且怨气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此时,干部应该思考的,是“政策是不是有纰漏”、“民意表达渠道是否畅通”,而不是简单对待、粗暴处理。
面对骂声,不是反躬自问,而是怪罪群众,不仅丧失了一次反思的机会,而且容易激化矛盾,制造更大的对立。
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干部已经认识到了宽容骂声的重要性。不仅是大学校长表态“骂得对就不应该删帖”,一些县长、市长也频频发声“不在网上删除网友的骂帖”。这些,表明干部对权力的源泉和使用较之以前有了更高的认识,但要让这种认识转变成为一种规则,还必须增加群众在干部监督、任用和升迁中的决定权。群众的褒贬,成为决定干部前途的话语权,便能从根本上扩展干部“容骂”的雅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