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利益、矛盾突显,因诚信引发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日渐为人们所重视。作为社会与政治精英的党员干部,肩负着促进与发展社会先进生产力,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任,应当争做“季礼”型的干部。
“季礼”何许人也?历史上曾记载过一则“季礼挂剑”的故事,季礼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公子,一次出访徐国国君,徐国国君非常喜欢季礼的配剑,但嘴上没说,季礼看在了眼里,只因当时自己有任务缠身未将剑现场赠予。数月后,季礼再次来到徐国,却闻徐国国君已经去世,但季礼为了信守对自己内心的“许诺”,仍将剑挂在徐国国君的墓上,离去。有志成为“季礼”型的领导干部们,应当时刻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做到了“内诚于心,外信于人”?写在纸上、摆在桌上、贴在墙上的承诺,是否都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中?向人民群众开出的“口头支票”是否都以一一兑现?
做“季礼”型的领导干部,要求将诚信内化为信条理念。诚信,应作为领导干部的一张政治名片,一种无形资产,通过它来突显自身的品格修为。诚信,不仅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要求,更是领导干部为人处事之根本,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若失了诚信,也便失去了人民群众这片“土壤”,失了兴业之源。唯有将诚信内化,并上升为信条、理念,在每做一件事前,都以诚信作为评判标准之一,都问一问自己是否做到了诚信待民?才能够真正将人民的事业做好,做满意。做“季礼”型的领导干部,要求将诚信作为行动的标尺。作为法治国家的执行操作者,在秉承以法治国的治理理念之下,也应兼顾以德治国的思维。法律,终究只是基本的道德底线,要真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良性健康发展,根源上还得靠全民素质的提高,这当然包括诚信等社会价值体系的构建。无论法治还是德治,都必须坚持以诚信为本,以诚信作为行动的标尺。没有了诚信这把“尺”,法治会变得无所依从,没有丈量的标码;没有了诚信,德治也会显得苍白无力,没有前进的动力。领导干部作在工作中是否诚信,这不仅是职业道德的问题,更是法律制度的信誉问题。
做“季礼”型的领导干部,要求将诚信作为执政能力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能否经受住长期的执政考验,能否不断的赢得人民的支持,能否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归根到底取决于能否长期得到人民的信任与拥护。若对人民的承诺总是失约,言行不一,当前一套,背后一套,迟早将失去了人民的追随,辜负人民的重托。领导干部失信于民,败坏的不仅仅是自身的形象,更是政府的形象,党的形象;失的不仅是自己的面子,更是国家公务队伍的威信。
做“季礼”型的领导干部,要求将诚信作为营造社会风气的工具。领导干部应当用好官方的力量,发挥自身强大的感染力、号召力、影响力,以身作则,发挥先导作用,通过举行诚信模范评选、诚信人物学习等活动,创造浓厚的诚信氛围,从而促成“人人尊重诚信,处处讲诚信,事事守诚信”的社会诚信风气的形成。再者,诚信风气除了靠内心的修练之外,也离不开制度、监督。只有自律与他律结合,只有内在修养与外在约束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形成诚信之风。通过逐步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诚信评估制度、诚信档案制度、诚信情况公开制度、诚信激励制度、失信惩戒制度等,使对领导干部的诚信思想变得具体化、可操作化,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我国诚信体系的完善首先就得从干部的诚信体系入手,从提倡领导干部人人争做“季礼”型的干部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