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劳动力为什么总有后顾之忧?
一对外来务工夫妻的担忧
务工者为何选择逃离城市?
浙江盘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田宁认为,与“第一代农民工”“挣票子、盖房子、娶妻子、生孩子”赚钱谋生的诉求不同,80后、90后为主的“第二代农民工”的诉求已然出现方向性转变——赚钱的同时,他们也向往都市的生活方式,渴望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市民”。
当企业为招不到人而发愁的时候,很多“第二代农民工”也在慨叹:工资不高,福利不好,没有归属感,没有认同感,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一对外来务工夫妻的担忧
河南人小王在杭州打工已经六七年了。她从事家政行业,老公在超市做理货员。大女儿在老家上初中,儿子在杭州一所民工子弟学校读书。今年春节回家车票难买,只好放弃过年回家的打算,眼瞅着又是快一年没看到女儿的面了。
小王一家在彭埠一带租了一个10平方米的农民房,月租金300元,不过今年这一带有可能要拆迁,再重新找出租房不晓得又是什么样一个价位。小王的老公虽然大家还是喊他小刘,但他已经是45岁的人了,手上没什么技术,月薪一直就是一千多元。小王也是奔四的人了,还能再辛苦个10多年。可是做家政,没有合同没有社保,等到老了做不动了,靠谁来养?
回老家吗?小王一家已经很习惯杭州的生活,这里城市干净、环境优美,治安也不错,关键儿子能在杭州读书,这里的教学质量老家农村没法比。留在杭州吧?生活成本年年看涨,工资却没怎么涨,生活水准还在苦苦挣扎。
小王和小刘的生活是杭州近3百万外来务工者的一个缩影。他们向往城市的生活,希望自己和自己的下一代也能享受到城市的美好。然而,目前这些新生代农民工整体收入还是偏低,找工作时难免会遇上不诚信的企业主,不签订劳动合同,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别看有的企业招工号称月薪5000元,那是靠一天10多个小时常年无休用体力干出来的。年底难说还遇到欠薪,这一年的辛苦算是白费了。他们对城市充满希望的同时,身体却已经承受了生活的层层负担。
务工者为何选择逃离城市?
现在一些外来务工者已经选择逃离城市。看看劳动力市场里的满墙的招工启事,看看各个企业到劳务输出大省招工的铩羽而归。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是时候反思,为什么他们不愿来,为什么他们来了马上就会走?如何能留住这些外来务工者,让停下来的生产设备继续运转起来?
其实,对于怀揣梦想到城市来打拼的外来务工者,尤其是80后、90后这些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想法和城里人没什么区别:挣钱、工作环境好、有上升空间。
浙江华美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杭州企业。这几年出于对销售渠道以及招工用工的考虑,老总蒋瑞平把公司业务拓展到河南。在这里,用工成本比原来在杭州要低近1/3。蒋瑞平说,不少原来在浙江上班的老员工都跟着新工厂到河南来工作,原本在杭州给他们的工资可能在每月2400元,现在给他们1500元/月,他们也愿意做。
为什么?这里离家近啊,每天都能看到家人。一个“情”字在蒋瑞平看来很重要,一直以来他就是靠用感情去对待这些一线员工,才让公司没有出现过招工难。公司里很多都是已经工作了快10年的老员工了。
目前在德清,浙江华美电器还有一个800来号人的工厂。早在5年前,蒋瑞平就拿出上千万在德清当地为厂里的100多户生产一线的双职工家庭,购买了面积在六七十平方米的商品房,不仅让他们在德清有一个舒适的家,这些来自安徽、云南等地的员工,还可以把自己的户口和子女的户口也落在当地,让孩子从小就能走出大山,在沿海地区受教育。
蒋瑞平说,“我们的高管收入很好,他们不需要企业来帮他们解决住房。反而是这些一线的操作工,一年工资就2万多块,买房子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我也是农村出来的,我对他们的处境深有体会,如果我能带领一些人提高了生活质量,我的团队就稳定了”。
当春节过后很多同行因为缺工开工都开不起来时,在蒋瑞平的工厂门口还时常有人问:“你们还招人不?”
高工资,是陷阱还是馅饼?
在某次招聘会上,一位求职者高举“4000以下免谈”的牌子招摇过市。看起来这仅仅是一次特立独行的个体行为,但却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用工、求职的浮躁。
人们往往喜欢拿大学生的薪水与农民工的工资作对比,很多人慨叹大学生收入没有农民工高。但你不知道的是,当大学生见习生躲在空调房间QQ聊天的时候,有多少外来务工者正在条件较差的车间或野外,一干就是10几个小时。大家所能看到的是外来务工者收入的增加,却没有看到他们越来越多的付出。
一名在服装企业打工的年轻人告诉记者,订单来的时候,厂里的工人都是加班加点干活,因为是计件工资,有的人都干到晕倒才肯休息。这样没日没夜地干下来,看看收入,确实很不错。但如果遇到订单跟不上的月份,活儿就很少,这个月收入也就少得可怜。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企业老板说,最近几年职工工资涨得厉害,再加上原材料等的成本上涨,企业的利润越来越少。现在招工这么难,工资给少了就更没有吸引力,我现在以较高工资招人,就是希望一个人能当几个人用,不允许超时加班,我就只能等着亏本了。
专家支招
提高最低工资线并不是
解决“用工荒”的长效机制
区域性“用工荒”将长期存在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郁建兴
当前“用工荒”现象升级恶化的可能性较小,但区域性、结构性的“用工荒”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存在。一方面,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没有发生扭转,2010年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增长,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为1.01。因此,随着时间推移,区域间劳动力流动的黏性、劳动力求职时间等市场摩擦性失灵导致的东部沿海地区“用工荒”,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鉴于东部沿海地区用工单位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平均工资水平的可行性较小,在人力资源市场中的竞争力仍将不断减弱,区域性“用工荒”将长期存在。另外,从劳动力需求角度看,中西部地区劳动力需求量上升具有长期性特征,而东部地区用工总量和结构改变需要较长时间。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看,“80后”、“90后”等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逐渐成为中坚力量,提升他们的就业技能将是一个长期和困难的过程,结构性“用工荒”将长期存在。
“用工荒”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外来务工人员权利和提高其就业能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指出,一种要素出现稀缺状态的时候,也是对该要素进行权利界定的最好时机。本轮“用工荒”的出现,将迫使东部沿海地区的政府、企业进一步维护劳动力的权利,真正将建设和谐劳资关系提上日程。对中西部地区而言,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压力将促使其清除城乡劳动力市场间存在的障碍,赋予农村转移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同等权利。
当前,政府应尊重市场规律,避免出台妨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干预性政策,让外来务工人员充分体现自身意愿选择就业岗位。政府不宜提高最低工资线。提高最低工资线并不是解决“用工荒”问题的长效机制,而且容易破坏地方经济活力。
警惕因“用工荒”导致的产业空洞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经济与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郭继强
有专家认为用工荒反映出我国劳动人口数量开始下降。据测算,从2004年到2011年,中国16-24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每年以13.6%的速度减少。到21世纪中叶,中国总计将失去18%-35%的青壮年劳动力。
也有专家认为,当前中国的人口红利期并未结束,近十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需求总量与新增城乡劳动力的供给总量相抵有余。我国GDP年均增长率在9%左右,拉动的城镇就业增长率在4%左右。
到底我们企业迫在眉睫的招工难是怎么回事?
对此,郭继强教授认为,今年的招工难与以往的都不一样。去年、前年,缺人的浙江企业可以到中西部的劳务输出大省去招人。然而今年,很多产业转移到了中西部地区,当地还在想办法留人,沿海企业来招人不再受欢迎了。
按照当前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我们这些企业再按照以前低成本、低价格、劳动密集型的方式走已经走到了尽头。
以前我们一直在喊转型升级,现在看来“狼是真的来了”。转型升级中,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跟不上转型升级脚步的企业只好关闭,一种是无法适应转型升级的企业向内地迁移。这几年浙江省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比如说温州的一些制鞋企业,说得好听点,是把研发总部放在沿海,生产基地放到中西部。而实际上造成的是浙江的部分产业空洞。这需要我们的政府部门引起重视。做好经济结构调整,引导好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真正的产业升级。
有盈利能力的企业才有能力留住职工
杭州猎人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郎越时
企业的终极使命就是“盈利”。为企业创造价值,为股东带来回报。
然而我们的很多企业现在还处在低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的生产模式,盈利能力很差。上星期我刚好去德清,考察了一家工厂。很多来自云南、安徽的工人年初三初四就开始上班了,可是工厂的人员流失率高达30%,也就是说很多工人做满一个季度就走了。这家代加工企业,利润3%。如果把这3%都拿来为工人加工资,工人可能一点感觉都没有,而且如果真把这3%的利润都拿来加工资,那么企业赚什么?
招工难实际上已经持续了好几年,有的企业靠用更高的条件去吸引求职者,从长远来看是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这些生产密集型企业长此以往也没有能力持续性地增加工人工资。
从企业角度来看,当前的招工难逼迫企业必须对自己的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原来5道靠人工操作的工序现在能否优化到只有2道需要人工操作?降低对人工的依赖,对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同时,企业急需树立品牌意识。如果你能让消费者接受,我这个产品是安全的、可靠的、质量上乘的,那么增加的人工成本就可以转移到产品的定价里面去。我们的企业不能再停留在只做代加工产品了。有了自己的品牌,拓展自己的销售渠道、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后续服务,都能大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有了盈利的能力,企业就有能力为员工加工资,员工有了工资安心工作,企业就能正常的生产,长此以往就能形成良性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