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浙江精品水果展
浙江在线记者李利8月16日发自杭州
“外面葡萄也就7-8元一斤,怎么这里最便宜的也要15元?”拎着手袋,逛着水果展的严大妈指着一家葡萄展台有些纳闷。
上周四,在杭州和平会展中心有一场水果展销会。和其他展会东西多、价格低不同的是,这次展销只备了一天的存货,而且价格普遍高于市场。
据了解,这次展销对接的都是好中选优的水果。用那位葡萄展台负责人回答严大妈的话说:“这里卖的是精品水果。”
“水果还搞精品?”严大妈一脸不屑地走掉了。她似乎并不认同所谓的精品水果,或许她根本也不知道什么是精品水果。
什么是精品水果?优质、安全是必要前提
由于水果科目众多,品种更是五花八门。因此还没有哪个权威部门制定出台过评价某一水果精品与否的衡量标准。那么大家对于精品的理解如何?
记者在大型超市随机采访了几位正在选购水果的市民。王先生是这样说的,“精品水果就是进口水果,是那种果皮上还贴着标签的”。刘女士说,“精品水果是用花篮包装的,一般买来送病人的。”侯大伯的理解更加直接,“价格贵的……”
记者又走访了几家水果店。新园水果超市的龚老板说,“精品水果是出名的水果。比如仙居的杨梅、黄岩的蜜桔、奉化的水蜜桃。”塘河新村水果店的吴老板说,“是卖相好的。一棵树上摘下来总有好坏,好的就我们说的精品。
听了大家各不相同的理解,省农业厅水果首席专家孙钧有些哭笑不得。“精品水果之所以能称之为精品,优质、安全是必要的前提。在保证无公害情况下,我们人为的给果品分级。最好的也是最少的我们就叫它精品水果。”
而在果品分级方面,还是有标准可供参考的。记者在一份葡萄品质指标的报告中看到,根据果粒外观和浆果内在品质,葡萄可分为3个等级。
以有核葡萄为例,每粒12克以上,色泽艳丽、着色一致、着色率95%以上,肉质硬脆,口感甜酸、味鲜的为一等;每粒6.1-12克,色泽较艳丽、着色率80%以上,肉质较硬,口感甜、爽口的为二等;每粒小于6克,色泽不美观、着色不均、着色率50%以上,肉质较软,口感微酸甜、可口的为三等。
水果生产合作社根据这一标准先选出一等葡萄,再从中挑选出最新鲜、卖相最好的一部分,经过包装就成了展会上价格不菲的精品水果了。
高投入换来高回报 精品水果让果农笑开了花
诚然,精品水果就像塘河水果店吴老板说的是一棵树上摘下来好的那几颗。但假如达不到高标准的栽培条件,便无法生长出优质的果树。没有优质的果树又何来精品水果呢?
“所以想要种植精品水果,不下本钱提升栽培条件是不行的。”孙钧同样以葡萄为例给记者解释,“一般露地栽培每亩地的成本为2000-2500元,而精品葡萄则要求设施栽培。如果选用最先进的钢架大棚设施栽培,每亩地的成本就要5000-6000元。另外还有肥料、农药的选用,每一项都有较高的要求。”
种植成本增加了,销售价格只能跟随上升,而且还是成倍上涨。记者发现,目前葡萄的市场价格是7-8元一斤,卖相好点的10元左右,而精品葡萄的价格则在20元左右一斤。
“精品水果之所以贵除了生产成本的增加,主要还是物以稀为贵的驱使。精品的定义就是最好的、少数的,所以它面对的就是那些有消费高档产品能力的人群。”孙钧说,“现在经济发展这么快,有消费能力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多人追求的已经不仅仅是好的东西,他们想要的是比别人的更好。所以精品水果市场很大,很多地方都是人等果,一摘下来就被抢收一空,收益自然不用说。”
顾客正挑选水果
精品水果带动产业升级 老百姓吃上精品只是时间问题
资料显示,早在2002年,省农业部门就在全省推广水果优化改造,组织专家技术力量进行指导,探索水果精品之路。09年更是从财政下拨1.6个亿,专注扶植水果产业提升……然而记者心中始终存在一个疑惑:“投入这么多的资金、技术发展精品水果,咱老百姓能够得到什么实惠呢?”
“精品是我省水果产业发展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水果精品化的生产方式来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孙钧说,“农民们从精品水果中尝到了甜头,我们的精品种植技术就更容易得到推广。就拿现在市场上卖的优质水蜜桃、柑橘、葡萄……都是按照几年前的精品水果种植标准在生产。所以只有不断的树立精品,水果产业才会不断提升。”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浙江水果产业将进一步发挥特色优势,以国家标准果园和省级现代水果园区建设为抓手,稳定面积,优化结构,强化产业基础,培育经营主体,提升区域品牌,拓展产品市场,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使水果产业在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