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两个舆论场”?
◇民间的舆论场和官方的舆论场时常吻合
◇打通“两个舆论场”,需要民众理性表达和有序参与
◇打通“两个舆论场”,政府负有更大的责任。应与网民坦诚交流,形成交集
记者:有人提出了“两个舆论场”的概念,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等传统主流媒体构成的舆论场,一个是BBS、博客特别是微博客构成的民间舆论场,这两个舆论场经常存在一些隔阂,甚至有的时候存在一些尖锐的对峙。今天,无论是政府的公共治理,还是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舆论引导都存在挑战,就是如何打通两个舆论场,促进两个舆论场顺畅沟通和良性对话。
汪玉凯:其实,民间的舆论场和官方的舆论场之间时常会有吻合。我举几个例子,比如说2008年发生的几起重大事件,官方主流宣传的声音和网络的声音就是对应、高度统一的。汶川地震、奥运火炬传递和西藏“3·14”事件,这三件事情通过网络反映出来的民意,不但和政府完全保持一致,而且超出了政府预期。
2008年西藏发生“3·14”事件,网民几乎全站在政府立场上,形成网络舆论。
奥运火炬传递受阻,网民动员全球华人华侨保护奥运火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12”汶川大地震以后,在所有信息被中断的时候,最早从北川传来的信息通过QQ发出后,网民率先在网上动员向地震灾区捐赠,很多网友自发去救助。
祝华新:应当看清楚民间舆论场的方位,与网民坦诚交流,形成交集。比如,推动政务公开,特别是突发事件的信息透明,没有真相就没有谅解;触摸民意脉搏,从群众利益角度,体会解决现实矛盾的切肤之痛,增强紧迫感,不要与主流民意对抗。
打通两个舆论场,呼唤民众的理性表达和有序参与,但政府显然负有更大的责任。官方媒体和各级领导干部能否认真反映和倾听民意,化解民怨,疏通和激活体制机制,让社会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为人心活血化淤,是减少社会舆论对抗性的关键。
“大众麦克风时代”民心可敬,民意可畏,民气可用。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对网上网下的社情民意,需要更敏感、更体贴,更有人情味,遇事也更有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