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4月5日的南湖晚报报道,近来油价不断上涨,运价却没有变,海宁部分出租车司机因为利润低而“停运喝茶”,而海宁市运管部门回应记者说,海宁出租车调价的调研工作去年已经开始,出租车调价听证公告也已经于4月1日发布。最新的运价调整方案最快6月份就会出台。
虽然出租车运价上调后可以让出租车司机增加点收入,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出车积极性,然而,调价真的能“一调就灵”吗?在此,笔者有两个问题想问一下。
问题一:油价上涨,司机收入减少,为何非要消费者买单?在目前出租车的运营成本中,油价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有偿运营权、管理费等“份子钱”。有关方面为什么不在减免“份子钱”上多做做文章呢?如果一味依靠上调运价和燃油附加费进行“剜肉补疮”,恐怕就算频率再高也于事无补,最终等来的很可能是又一次的“停运喝茶”风波。因为事实早已证明,这种做法只会不断增加乘客的出行成本,降低他们的打的意愿,而对于增加的哥收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给力。当然,明眼人都知道,减免“份子钱”涉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要降低“份子钱”难度不小,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据媒体报道,杭州市正在逐步实行“公车公营”,并降低有偿运营权的费用,以逐步降低“份子钱”。可见,降低“份子钱”还是有潜力可挖的,关键在于有关方面怎么做。
问题二:出租车是不是一定要抱着“特许经营制度”不放?所谓“特许经营制度”,就是政府在出租车市场设置数量准入门槛,规定一个城市的出租车总量,然后将出租车运营权有偿授予出租车公司或个人,获得者再招募司机并收取“份子钱”。在这样一种管理体制下,出租车公司或个人可通过掌控出租车营运权证获取垄断性收益,司机们则要交纳“份子钱”,两者利益严重失衡,成为中国城市出租车行业乱象丛生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出租车行业的“特许经营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许多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规定和做法已经废止,而被适合市场经济的新“行规”取而代之了,甚至连关乎国计民生的粮食、棉花、食用油、煤炭等重要物资,也都可以采取市场调节的方式来调节生产能力、配置资源了,为什么出租车市场仍然不能放开?如果放开出租车市场,取消出租车运营权有偿使用制度,就可以大大降低出租车的运营成本。同时,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等生产要素就会自发地流入或流出该行业,让出租车总量保持在与市场总需求大致平衡的状态;出租车经营者也会因为有市场竞争而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使运营利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这对打车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而对出租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个契机呢?也许还有人在担心,出租车市场一旦放开,就会乱得一塌糊涂。为了消除这些不必要的担心,笔者在这里介绍一个实例:据2011年9月9日的《今日早报》报道,美国印第安纳州首府波利斯市原来一直实行出租车数量管制,该市共有392辆注册出租车,但一直以来,这些出租车挑三拣四,服务质量很差。1994年5月,当地议会通过了取消出租车市场数量管制的法案,规定任何人只要人和车辆符合出租车的标准,再交纳102美元的申请费,就能经营出租车。结果,取消数量管制仅仅30天,出租车经营者的数量就增加了50%,而运营费率比改革前政府的定价还低10%;取消管制两年后,据当地官方统计,出租车的平均费率比取消管制前下降了7%,电话约车的平均等候时间从原来的45分钟缩短为20分钟,管理当局收到的投诉也减少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