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21日讯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个词如春风拂进所有人的心里:普惠。
普惠,字表的意思,即普遍受惠。浙江的普惠性,建立在改革开放30年经济的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正因为有足够的财力保证,才能将经济的发展惠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让所有人享受到发展的“阳光”。
民生财政普惠后盾
不久前,建德市李家镇曙光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村民们高高兴兴地接受了免费体检,物理检查、胸透、心电图、B超……这些曾经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的免费体检项目如今正逐渐走进广大农民生活。
2003年,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行,到2006年,全省87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已经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加人数2902万人,人均筹资60元,参保率为86%。
还有更大的手笔。《报告》中已明确提出,浙江将着手率先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这也意味着,每一个浙江人,无论男女老幼,不管职业和贫富,都能得到更全面、更便宜、更优质的医疗卫生保障!
还可以看到更多的“全覆盖”——“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住房保障制度”;“构建传播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加快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这些覆盖,都经历了从试点到推广再到全面铺开的过程。
“每一次全覆盖的实现,都意味着财政的巨大投入,因为基数摆在那里。个体的投入似乎不多,但对整个财政来说就意味着几亿甚至几十亿的投入。浙江能提出和实现那么多的全覆盖,靠的是浙江‘民生财政’的思路。”浙江发改委的一位同志坦言。
近年来浙江财政支出加快向民生领域倾斜,全省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变。2007年浙江财政民生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总量的比重,已从2003年的64.3%提高到67.8%。财政民生支出占比不断提高,财政支出增量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改善民生。
低保关注接长“短板”
从去年9月份开始,浙江最低月工资标准最高档提高到850元——目前,这一标准为全国最高。这是浙江自13年前开始实行最低工资制度以来,第9次对最低工资标准进行调整,也是历次调整中力度最大的一次。而浙江1994年开始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当时的月最低工资标准是200元。
另一个“低”也在变高。目前浙江省有62.9万名困难群众享受到了低保,比4年前净增9万多人;城乡低保标准也分别比4年前增加了15%和29%。去年全省低保金支出超过6亿元,仅次于北京、上海。以杭州为例,2007年1月1日起,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不同户型调整为月人均300—340元。比上年再增20元。
51岁的杭州大木桥社区居民李水根因病造成生活困难,并在2003年开始享受低保政策。他说:“因为有了低保金,我的生活才得以维持下来。我和许多低保户朋友都对党和政府心怀感激。我们许多人正加入义工队伍,以回报社会对我们的关心。”
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木桶理论”,放到社会发展上也适用,最短的那块木板始终制约整体。正因如此,浙江在发展过程中眼光朝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一体,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应补尽补;最低工资标准,连续几年频频调高。有政协委员更是提出,这两个最低都应与物价水平联动,更好发挥社会安定“稳定器”作用。
《报告》所提出的“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以及“着眼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健全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和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都说明,浙江的民生关注,还在加速向“短板”倾斜。
教育公平谋在未来
今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本费都将免除。这是2008年浙江十大实事之一,在此之前,浙江已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部份地区,甚至连小学生的营养午餐也实现了免费供应。
而更让人振奋地是报告中这样的阐述: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大义务教育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制定落实化解义务教育债务的措施。研究制定农村教师队伍的激励政策,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在欠发达地区,“健全教师、医生等专业人才交流任职制度。”这意味着,在教育领域,公共资源将进一步优化组合,无论农村或城市,发达或欠发达地区,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
“改善农村教育条件,稳定农村教育队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对农村孩子免除课本费更为重要。”人大代表夏美丝说,“免费教育固然减轻了学生家庭的负担,但要提高教育水平,就要让教育资源得到公平公正的分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普惠性的提高,一方面是量,另一方面也要画一个纵深坐标,让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更平等更广泛。
结语
普惠,就是不让一个人在小康之路上掉队!一位网友在本报的网络留言上这样写道,“做为一个浙江人,我们感到自豪,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成果、收入的增加,更因为我们在各个方面都可以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