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硬化的道路一直可通往和平镇和长兴县城
三十年的富裕村
戴着光环会不会被光芒所遮住激情?
长城公社的转变其实也经历了一次艰难的转身。改革开放初期,曾红遍浙江的长城人、狄家斗人眼看着曾到长城取经的贫乡穷镇步子迈地更开更远,到90年代,杭州、宁波、温州、嘉兴、金华等地“亿元村”的纷纷崛起让长城人觉醒。
“联产到劳那会儿别人向我们取经,后来我们也意识到要向别人取经。”宋忠孝说。
大学生村官徐侃是土生土长的狄家斗人
如今的狄家斗,也演变成了行政村。“大学生村官”徐侃正准备去镇政府开征兵动员会议,这位湖北孝感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是土生土长的狄家斗人。生于80年代、用着两个手机的徐侃虽然对1979年的那场变革没有记忆,但他显然能够感受到儿时到现在村里的巨变。
“现在,整个泥船湾村一共有170多人,农户40多户,人均收入今年要破8000元,全村将近一半的人在湖州市区、长兴县城买了房子,全村还有七八辆小轿车,几乎几家就有一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泵也很常见。”徐侃熟稔地向浙江在线记者报出了“家底”。
他忘了说,就在村委会隔壁的苕溪码头,还泊着1500吨级的货船。这些船通过母亲河苕溪源源不断地把村里的石矿建材运到湖州、安吉乃至更远。
而在1979年,全村的集体资产仅是手扶拖拉机两台,电动打稻机两台,以及水泵两台。
现在的狄家斗拥有1500吨级的货运船
坐在泥船湾门牌1号的家中,徐预群和老伴唠着嗑。29年前,儿子3岁,29年后,孙子正好也3岁。
在这期间,徐预群的个人身份变化了许多:狄家斗生产二队队长——下云斗村主任——狄家斗村副主任——上海码头的货运船老大、一家私营建筑石料公司的负责人。
他和狄家斗一起发生着变化。
由于第一个吃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螃蟹”,狄家斗成了当时长城公社最富的地方。
1981年底,很多农户要求盖新房。于是,长城公社专门选了10多亩地,建起了三间2层的房子,一共近百平方米,花费是3000多元。要知道,当时这边的农村都还是一层平房,普通农民的年收入只有一两百元钱。
1982年,徐预群在泥船湾盖起了新屋,一家4口人搬进了水泥房。
1984年,徐预群家里买了电视机,是12寸的黑白电视机,搁在当时,是稀罕的宝贝。
1986年,家里又添了电冰箱、洗衣机。
1994年,徐预群的弟弟买了一辆桑塔纳2000;1995年,另一个弟弟也买了小轿车。
徐预群所住的泥船湾过去只有水路,没有公路,如今可以通车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可以直接通到和平镇和长兴县城。到和平镇,车程只需10余分钟。
作为当年蜚声浙江大地的长城公社,经历了80年代的改社建乡、90年代的撤乡并镇改革后,成为了规模大镇和平镇。依托浙、苏、皖三省交界处的区位优势,和平镇尝到了工业化、生态化的甜头。改革开放初期,曾靠“集体力量”发迹的长城人有长城的气魄,到去年底,全镇就实现生产总值38.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18元,全镇拥有规模以上企业31家。
机电汽配、竹木加工、不锈钢制品等五大门类产品已远销全国,和平镇已经跻身全国千强镇和浙江现代化建设示范乡镇之列。
老公社书记宋忠孝每天在家里练习字画,恬淡而安乐。但心里却在一直挂牵着这块土地的不断改革,“单靠种粮也不行,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合理调整经济结构才有出路。”
他家不远的镇政府,三层办公楼的每一层,都有挂着整齐的胸牌的镇政府工作人员步履匆匆,激情勃发地走在这块身处宏大改革时代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