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狄家斗行政村的支书徐小勤有新农村梦想
从“大包干”到“土地流转”
改革的步伐,对于勤劳的农民来说,与不歇的耕作一样,一直没有停过。
这些天,徐小勤有点兴奋,逢人便讲,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土地流转”,总书记为土地流转定了调。
“我正考虑,叫上村里的承包大户一起开个会,把村里闲置的土地流转起来,或者租、或者借,怎么方便怎么来。”这或许是继分田到户后,狄家斗掀起的第二次改革热潮。
期间30年,10份“一号文件”依次出炉。30年来中央针对“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特别是10个“一号文件”的发布,迎来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是巧合吗?
1979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时值三中全会刚刚结束,徐小勤20出头,也刚刚娶上老婆,作为长城公社狄家斗大队第二生产队社员、他和乡亲们一起自发将油菜承包到户。实行联产到劳责任制。次年,9口人的徐小勤家尝到了至少不饿肚子、不短油的甜头。
1981年,长兴县把选择责任制的权利还给了农民。包干的热潮从狄家斗辐射开来,有5001个生产队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占生产队总数的89.8%,其中包产到组的有398个队,联产到劳的有1896个队,包干到户的有2716个队。
1982年,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生产队,也建立了家庭经营承包责任制,原来实行联产到组,联产到劳的生产队,都先后改成为包产到户。同时,在推行大田承包的基础上,渔业、山林的承包制也相应建立起来。
宋忠孝告诉浙江在线记者,改革开放就是要解放思想。承包责任制后,他又在公社范围内搞起了联营,“当时工商所还不允许个人搞市场,于是就变通了下,个人和集体联营,一试,效果还不错。”
上个世纪80年代初,5个“一号文件”启动了中国农村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时期。主要拉动力是农民首创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集中释放了压抑已久的农村社会生产力,一举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从1980年至1985年,农民收入年增长率超过10%,出现了超常规增长。那时候农民是欢天喜地,城里人也高高兴兴。
1983年至1984年,继续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农村涌现一批专业户和重点户,夹浦、李家巷、雉城、煤山、丁甲桥等乡镇,兴起了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
1987年,居于时代背景下的狄家斗进一步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商品生产,农村工业、副业迅速发展。而这个时候,长兴全县450个行政村,村办工业的覆盖率占84%;根据自然条件,先后建立名茶、竹笋、青梅、板栗、杉木、食用菌、水产、乳品等十多个商品基地,农村人均收入609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95年,徐小勤当上了村支书。他回忆,因为卖粮难、“三提五统”等因素的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小岗土地出现“抛荒”现象,发展的脚步停留在“吃饱穿暖”的阶段。这个时候,徐小勤意识到,原来学狄家斗的岁月已经过去,现在是时候向人家看齐了。
进入21世纪,农村又迎来了政策暖春,5个惠农一号文件陆续出台。02年,浙江全省人均收入4253元,04年,达到了6096元,到去年,超过了8000元。数字呈上升曲线不断攀爬,而狄斗村的人均收入也相应在提升,几乎与省均水平在同一起跑线上。到2008年,靠着在和平镇上开店,徐小勤一家的收入也从90年代的几万跳跃到了15万。
如今,徐小勤心思很活络,他期待着,土地流转的明天会给狄家斗再度带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