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记者 梁国瑞 开化报道组 朱建平 徐祝安 发自开化
从杭州西站出发,走杭新景高速,一路往西,不到3小时,便进入浙西重镇衢州境内。路旁满眼是起伏的山峦丘陵,丘顶谷中,村庄散落,屋舍点缀。这些房屋大致从2层到4层不等,大量房屋的外墙露着红色的砖头内瓤,在新春的阳光中,惹人注目。村间的石子路上,偶尔可见农用车拉着货物突突突地喘气奔走。浙西农村出现在眼前。
过衢州市区90公里,便是开化县。这个拥有34万人口的浙西县城,数年来,一直保持着8万人常年外出务工的记录。
农历正月十五已过,在往年,务工的人们已经打点行囊,像候鸟一样,离开这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故乡。然而这个春节,8万务工大军颇为难过。等待和抉择,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整个春节的主旋律。
比往年提早一个月返乡的他们,往年一过初三,便要在老板的催促下辞家启程,开始新一年的打拼。但是,现在已经过了元宵,老板的电话却迟迟没来。
是继续等待,还是留在家乡?
留守在家中的妇女老人,一般在地里种一季水稻,再种一季油菜
早归的“候鸟”
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七。
开化的最高温度达到了23度,是开春以来最热的一天。即使山清水秀植被茂盛,耀眼的阳光照射下,人也难免焦躁起来。
对于刘飞来说,这种焦躁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2009年元旦,也就是农历12月初六那天,刘飞离开杭州歌山建设工地,带着2000元钱,坐车回到了开化老家。“年底活少,大家都回家了。”
女儿刘旭艳比他早到家8天。在外做皮衣数年,刘旭艳感觉今年的活最难做。89年出生的她16岁开始在外打工,辗转建德、杭州、海宁等地的皮衣厂。
“08年过完年感觉就不对了。”刘旭艳回忆,3月份至少放了半个月的假。这种情况到下半年愈演愈烈,惯于加班赶工的皮衣厂,10月份开始不再加班,刘旭艳的月工资迅速从3000多元锐减到2000元。
紧接着,工厂里又降工价了,每件30元的皮衣加工费,一下子减为20元一件,“反正没生意,老板的意思就是你爱做不做。”整个11月,她只拿了1000多元的工资。12月一开始,工厂里只做了几天工,刘旭艳和同事们找老板结算了工资,早早就回家了。
回到杨家,村里已经停满了车。刘旭艳印象中,这些小轿车出现在村里,一般都在年前10天以内。而今年,离春节还有一个月,车子已经在村里到处可见。“大家都说效益不好了,没活做了,只好提前回来。”
杨家是开化县音坑乡最大的村,也是外出务工人口最多的村。村里1568人中,外出人口占了劳动力的三分之二。和开化其他地方一样,杨家外出打工的人从事最多的是建筑业。出去早、有积蓄的,已经当上了工头,富裕起来;出去迟或者稍欠本事的,则跟着他们打工。
青壮劳力外出务工,让这个村子变得冷冷清清,但气派的小洋房却也一幢幢地冒出来。每当过年的时候,村里便会停上100多辆小轿车,都是先致富的村民们从外地开回来的。
车子都开回来了,但大家心里却愈发焦躁。刘飞望着村里随处可见的小洋房的包围下,自己低矮破旧的石砌平房,又蹙起了眉头。什么时候才能盖起新房?“心里没个边啊。”
早归的“候鸟”越来越多,村支书余宗明都看在眼里。他知道,这种情况在开化实属普遍。1月12-19日,开化县曾经选取了县里19个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村庄进行摸底调查,在常年外出务工的3831人中,有2959人提前回乡,占总外出劳动力的45.0%,提前回乡的时间平均为9.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