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的妇女
两难的境地
夜幕降下来,杨家村里灯光点点,星落在山脚下的各家各户。
刘飞家的石头房子里,村支书余宗明和刘飞对坐在客堂中间的方桌前。烟雾弥漫。
“今年怎么打算?”余宗明十几年猪牛返销生意做下来,赚了不少钱,对住在隔壁的刘飞一家,也颇为关照。
“看看情况再说吧。”刘飞的眼中透着一丝艰难,去年回来的时候,他就知道,今年外面打工的形势肯定不会好,“女儿倒是已经决定出去的,但什么时候走,还没消息,可能3月以后了吧。”
余宗明知道刘飞的苦衷。年前年后,他在村里挨家挨户走了一遍,了解大家的想法。根据往年的经验,每年过了正月十三村里的灯日,该出去打工的,80%都已经出去了,“今年过了正月十三,外出的还不到四分之一。”
对于刘飞这样年岁较大的外出打工者来说,明年的去向是个艰难的抉择:留在家里种田,还是继续在外面漂泊等待?
刘飞家里现有2亩田地,种一季水稻,种一季油菜,水稻只够家里吃吃,油菜则可榨出近80斤油,可供家里使用一年,“田里出不来钱。”
外出打工面临的最大问题却是,工越来越难找,活越来越少,“有很多外省的打工者拼命压价,工钱也降低了。”村民刘文忠说,早在年前,100元一天的粉刷工钱,已经被外省的泥工压到了80元一天,“开年后肯定更加厉害。”
开化县农办副主任丰金英已经感觉到了这种情绪。县里在年前对全县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村庄进行了调查,根据《开化县2009年春节期间外出务工农民返乡情况调查报告》,被调查19个村常年外出的3831人中,春节后推迟外出成了普遍现象,平均推迟5.9天。
对新一年就业形势的担忧普遍存在。苏庄镇溪西村提前返乡务工人员,对2009年经济前景,仅有16%的人持乐观态度,20%的表示悲观。认为2009年比2008年求职更困难的占52%,持乐观态度的仅占15%。村头镇汇坑村40%的提前返乡人员对春节后外出去向感到茫然。
对于浙西的这个劳务输出大县来说,金融危机将直接影响农民的增收。县里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2009年,由于经济下行,企业开工不足,用工需求疲软,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导致减少工作时间15.7天,以人均工资1542元计算,推算全县农民纯收入将减少7000万元。
外出打工前路迷茫,留在本地打工成了一种可供选择的退路。“去年在外面打工,一天最多也就65元。”刘飞回家后打听过了,县里的工地上,同样的小工每天能拿55元。
同村的刘成,已经打定主义留在县里打工。此前,他在杭州富阳做了10年的泥水匠,“外面的朋友传话回来说,现在外面的工地还没开工,去了也是等。”而县里的龙顶西子城工地上,正月15就已经有熟人捎来口信,“上半年肯定不走了。下半年看情况再说。”
但年轻人显然不安于留在山区老家。2月初,马金镇为8家本地企业组织了一场现场招聘会,开出的待遇是包吃包住,1600元的工资。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最后签订就业意向书的仅368位村民,年轻人鲜有应聘。
外徐村主任朱芳明深有同感,他的两个女儿都在义乌的外贸公司打工,一个做发货员,一个跑订单,每个月收入只有1500元,却不愿意在老家的企业做。“她们说离家太近回来还要做家务,被家里管着很不自由;即时赚了钱,在老家也没地方花,没城里好玩;另外,老家的企业基本都是中年人,干活很没劲。”
县农办副主任丰金英得出的结论是,年轻人不愿意在本地找工作,根源不在企业待遇,关键是工作之余的文化氛围、周边消费和娱乐场所等软环境。但这种软环境,岂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