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想问题,做决策,应该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并以此作为干事创业的根本动力。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斗争岁月,党和人民群众的骨肉深情天高地厚。中国革命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米养育的”,用“小车推出来的”。在党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群众工作的环境条件变了,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变了,群众呈现思想观念和利益主体多元化,领导干部面临着牢固树立群众观念、不断增进群众感情、深入体察群众疾苦的问题。从理论上讲,这是一个真信不信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真信不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问题;从实践上讲,是愿不愿意汲取政治智慧、应对凸显矛盾、提高执政能力的问题。
这两年我们到宁南山区的农村,在走访农民家庭时,他们历数现在的好政策,免农业税、种粮补贴、生态移民、打井修路等,连连夸共产党好。那可是“苦瘠甲天下”地方的农民,看到洋溢在他们脸上那发自内心的情感,他们对共产党的感情是那么的深厚。像宁夏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有一些地方的群众,依然收入很低、缺医少药、交通不便、上学困难。看到还有那么多农民群众、失业群体生活艰难,看到他们加快发展、改变面貌的愿望是那么的强烈,作为党的干部、人民的公仆,心里就应该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些年,为什么有的地方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也在积累,为什么“好心”办的一些事情却没有得到群众的“好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深入群众不够,对民情民意缺乏深刻体察,对百姓疾苦缺乏切肤之痛。比如,有的地方和单位把涉及民生的一些重要事项,把一些公益性的事业,简单地推向市场,看似解决了眼前问题,但市场经济的逐利天性却影响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活。
毛主席曾深刻地指出:“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应时刻注意的。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体察民情,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眼下不少干部抱怨,过去一声令下千军万马,现在群众工作越来越难做。这里有部分社会群体利益诉求过高的问题,有公开透明、依法办事的问题,也有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的问题。受认知水平、经济条件所限,虽然各级党委和政府定下来的事情总体上是符合群众意愿的,但有些人在有些时候,看的不那么全面,不那么长远,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去教育、引导和示范。在想事情、做决策时,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一定要把情况摸清楚,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认真评估对群众利益的影响,使决策符合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定下来的事情,要广泛深入地宣传,不仅要讲清楚要做什么,而且要讲清楚为什么,直接回应群众的关切,让群众把事情弄清楚搞明白。同时要兼顾少数特殊利益主体,特别是困难群众。
群众在你心里有多重,你在群众心里就有多重。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只有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才能真正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