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最初被人们称为“郭大傻”、“精神病”、“败家子”的人,为什么最后能带动那么多人加入他的爱心行动?为什么只要是他倡议号召的爱心行为,大伙儿就愿意响应跟从?
在这样一个深刻变化的时代,人们不是不愿意相信一个人、接受一个人,而是人们听惯了、见惯了不少类似的人,与自己的感觉有一定距离,于是便把一颗真心包裹起来,对他投以怀疑目光,甚至会冷嘲热讽,嗤之以鼻。一切只待岁月洗尽浮华,风雨砥砺本真。直到人们看清了他真的表里如一,心与心才会真正相通,始有感动,进而响应,凡撼动时人心灵的人,大多经历了这样一个较为漫长的心灵考验过程。
郭明义经历的心灵考验似乎要更为漫长。迄今为止,他在无偿献血、帮困助学等方面的爱心行为坚持了大约20年。这20年间,人们对他的称谓,由“郭大傻”,变成了“郭大侠”,再变成了“郭大使”。对他的说道,由“他献血上瘾”,变成了“他图点名”,再变成了“只要郭明义说的,我们就干”。这种变化的过程,正是人们从内心慢慢接受他的过程。一旦真的被他打动,人们就愿意倾心追随。也正因此,近些年加入郭明义“爱心团队”的人数呈爆炸式增长。
对于很多人而言,被郭明义感染和触动的,更多的还是他作为普通公民所呈现的人格魅力。在普通百姓看来,有些人可敬但不可亲,可佩但不可学,人们更愿意被那些让自己能够真切地感觉和理解的人所感动和带动。大家在长期的观察中,感受到郭明义是一个有情有义、有说有笑、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体会到郭明义做的都是大家可以做也都在做的普通事、平凡事,只不过他做得多些、久些、执着一些;感觉到郭明义有一颗炽热的心,通过努力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点燃了一些人的希望,面对身边还有不少人需要帮助,自己也可以做得更多。
当郭明义以持久的爱心行动穿透了人们的心灵壁垒之后,更多人潜藏的那颗爱心被激发了。这正是爱的最柔韧的力量,它让人们的心灵变得纯净,唤醒人们的恻隐仁爱之心,升华作为公民的意识和责任。当人们尝试着像郭明义那样去爱他人、去为那些需要关爱的陌生人提供帮助时,蓦然发觉,原来这种爱也有一种成就感、价值感,不仅温暖着对方,也温暖着自己。于是,人们愿意付出更多的爱,更多的人愿意付出爱。这正是为什么当道德滑坡的故事一时令少数人关上爱的大门时,感天动地的爱心行动每每在汶川、玉树、舟曲等的自然灾害袭来时集中爆发,感人至深的爱心故事依然会在一些地方默默地发生。
真人不可以包装,真情不需要美饰。拔高了、神化了、夸张了的人,就会与百姓有距离。概念化、标签化、修辞化的事,就会让人感觉虚假,惟有本色最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