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了解郭明义的人眼里,他宁肯自己受难,也要帮助他人。在有所了解郭明义的人眼里,他生活艰辛,春夏秋冬一身劳动服;家是一处陈旧陋室,尚不及40平方米,水泥地,白灰墙,女儿“闺房”只能安在门厅。但与郭明义相处久了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快乐、幸福的人,他的内心很温暖。
在我们的社会里,很多人像郭明义那样,在自觉奉献着一片爱心。有爱就有温暖,内心温暖,是许许多多爱心人士的共同感觉。有了这种温暖,才能够既包裹他人,又富足自己。
“不爱自己的亲人,怎么能爱社会呢。”郭明义有如是感悟。反过来说,能够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爱的人,也必定首先会爱自己的亲人。郭明义即是一个生动的例证,他和妻子相濡以沫,对女儿舐犊情深。那种为了帮助他人而连亲人的基本生活和情感需求都不顾的人,反而让人觉得有点冷酷无情,人们也不会相信一个内心不温暖的人会真诚地为他人付出自己的爱。
送人温暖,在让他人的心暖起来的同时,自己内心也会更加温暖。“每一次献血,都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有关;每次帮助孩子度过眼前的困难,就能改变孩子的一生。”正是这样的爱的体认,让郭明义由小爱而大爱,见他人“冷”而送自己的“暖”。“我有献血证、汇款单据、感谢信,这是我一生的财富,看着它们,有一种温暖的感觉。”爱的付出的最直接回报,正是这种温暖。
一个被温暖充盈着的人,内心也会变得充实。这种充实,往往伴随着一种人生价值意义的追问,一种精神境界的自觉提升,最终变为一种快乐、幸福的感觉。因而,内心温暖的人,不会排斥物质财富的追求,收入多一点,日子过得好一点,皆是人之常情。但追求并不会到此停步,而是致力于为心灵搭建一座温暖的“大房子”,获得精神上的富足。有的人“穷得只剩下钱”,就在于只追求了身外的“大房子”,心灵却无处归依。“善人通过行善获得幸福”,正在于许多人通过爱心奉献感觉到,为他人送去温暖,自己会更幸福,内心更富足。
快乐和幸福,是每个人毕生的追求。但人和人方式不一,快乐源泉也各异。托尔斯泰曾言: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人生的苦恼,往往不在于拥有的太少,而在于期待得到的太多。一个人,无论贵贱贫富,当他的目光仅仅聚焦个人的期待,权力地位也好,利益财富也罢,只见自己,不见他人,再多的物质,也阻挡不了“唯有小我”的痛苦。而当他打开心灵的大门,把周围人、更多人的冷暖饥饱、快乐痛苦,纳入胸中,多一些悲天悯人的情怀,个人的痛苦就会减少,大爱心也必然会带来大快乐、大幸福。
内心温暖,所以富足。郭明义的爱心实践诠释了这一点,引起很多普通人共鸣的原因正在于此。守望温暖富足的心灵,更通过善良的行为去点滴浸润社会道德的厚土,则温暖长在,幸福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