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赖掉我们一年的加班工资……”9月14日,慈溪3名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宁波市信访局,接待他们的是副局长张素华。
15年来,张素华的接待员身份始终未变。一有空闲,她就到接待室,手机成了上访户的“专用热线”,总计接待信访群众近万人次。5年前,她兼任宁波市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副主任,每年接待上访群众仍超过300人次。今年,她被授予“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
“老百姓来了一定要见”
“只要我在,任何时候都会接待你,千万不要做违法的事……”一杯热腾腾的茶水,几句温暖的家常话,2008年3月的一个晚上,上访户高华娟在北京寒冷的冬夜里第一次见到张素华。因为宅基地问题,高华娟已上访了两年多。
3个多小时,张素华静静地倾听,细心记录,不知不觉已近凌晨。脾气倔强的高华娟拉着张素华的手说:“你那么真诚地对我,比亲人还亲,每句话都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后来,张素华两次会同有关部门协商,彻底解决了高华娟建新房的问题。
信访岗位素有“机关第一难”的说法。张素华总是怀着一颗大爱之心,主动走进百姓内心,解决一个个信访难题。
“我就是专门接待老百姓的,老百姓来了一定要见。”张素华说。她经常半夜外出接访,有时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忙前忙后,更像一个邻家老大姐。
村民施某家境贫寒,因想为父亲争取烈士身份屡次上访,但信访理由不符合政策,完全可以打发掉。张素华得知后,一面劝解当事人,一面多方协调,帮施某找到固定工作。“你这样帮我,我没脸再闹了,以后一定好好工作。”施某说。
信访工作就像架在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张素华说,她一直把自己当作农民的女儿,对群众的信访问题感同身受,真情对待。15年来,经她手里处理的信访案件,没有一件留下后遗症。
“我们不能让群众失望”
“干部的眼睛要看得到老百姓的利益。”这是张素华定下的工作守则。在她看来,只要群众找到她,她就得“管”到底。
村民孙某对村干部违规用地行为不满,遭报复殴打,还被诬告为强奸罪。案件复杂,很多人不敢接,孙某多次上访。
张素华迎难而上,多方联系市、区两级信访、国土等10多个部门召开联席会议,激动地说:“案子不解决,群众利益受损,政府公信力也会受影响。”最终,会上成立工作组,合力侦破案件,还孙某一个公道。
像这样,每个案件张素华都详细记录,圆满解决后打个勾,不落下一个案子,这样的笔记本如今已有三四十本。
张素华在北京工作5年的办公室,是一间七八平方米的地下室,里面放满文件、法律文书。“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信访案件,只有了解相关政策、法规,才能更好地帮助当事人。”张素华一有时间就钻研法律法规,还跑到劳动等部门讨教。
在北京工作5年,张素华和同事化解了46起上访积案、难案,群众进京串访、滞留访、非正常访明显减少。近6年来,宁波的信访工作年年名列全省前茅。
“把党的关怀传递给群众”
“我们相信党和政府可以解决我们的问题。”一家集体企业的6位退休老人说。几年前,他们却是“难缠”的老上访户。
转变发生在2008年冬天,6位老人坐火车来到北京,要求解决退休待遇问题。张素华冒着严寒在火车站台等了几个小时,才把老人们接到驻地。晚11时,她又来到老人们住宿的房间,关照服务员加盖被子。
第二天一早,她陪同老人们到劳动部门咨询政策,尽量满足老人的生活要求。离京前,老人们拉着张素华的手说:“不管我们的问题能不能解决,有你这样的好党员真心帮助我们,我们会铭记在心。”
几年前,一些被征地农民找到张素华,希望享受社会养老等待遇,可当时无先例可寻。“本来土地是我们的根,现在土地没了,我们该怎么办?”面对农民们的疑问,张素华开始思考。她牵头向劳动部门提交为被征地农民缴纳养老保险的建议,宁波因此成为全国最早出台该政策的城市。
多年的信访接待工作,把张素华的身体拖垮了。如今,每完成一次重大接访,张素华不是一脸浮肿,就是反复发高烧。丈夫老陈瞒着妻子给宁波市委组织部写了一封信,希望安排妻子尽早回宁波。这事传到张素华耳朵里,她找到组织表态:“组织信任我,我愿意继续留京工作,把党的关怀传递给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