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前任领导在提升到新的岗位就职前,与部属们告别谈心时勉励大家:对待工作和事业,要努力做到“心中无‘我’才有‘我’”。他的话虽然朴实,内涵却十分丰富而深刻,引起大家的思想共鸣。
不难理解,“心中无‘我’才有‘我’”,意思是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不被个人的名利、得失、荣辱所困,始终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工作和事业上,才有可能真正赢得自己应有的地位、成功和利益。这让人联想到近期全国各大媒体宣传的“三栖精兵”何祥美,他有一句名言:“打枪想多了会跑靶,得失想多了会走神”。就是凭着这句质朴而睿智的话,他抗拒干扰、淡定从容,不为几十万高薪聘请所动,不为战友退伍后找到好单位、过上好日子所惑,甘于在士兵岗位“潜伏”10年,终于取得今天骄人的业绩。他的精神品质给“心中无‘我’才有‘我’”作出了生动诠释,虽然出现在普通一兵身上,但值得每名党员干部学习。
心中无“我”才有“我”,反映的是正确的利益观。心中无“我”之人,党和人民终究不会亏待他;心中只有“我”,凡事“我”字当前的人,迟早会在组织视野和群众心中失去“我”。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肩负的是群众的期盼、单位的希望,得到的比什么都珍贵。得了“名”,就不应该眼红“利”;当了官,就不应该再言“商”;有了“权”,千万不能去谋“钱”。否则,就叫贪得无厌,结果就很可能名利双丢。当前,有的干部为了“我”,热衷于跑官要官,挖空心思讨好领导,想方设法疏通关节;有的醉心于敛财,搞权钱交易,捞灰色收入;有的沉湎于玩乐,不论节假日,不分忙闲时,乐此不疲,上瘾成性;有的偏爱于吃喝,吃山珍,尝野味,吃得头晕,喝得脑涨;有的贪图享乐,腐化堕落,割不断的儿女情长,灭不尽的后院之火。这些现象尽管是少数,影响却很恶劣,后果非常严重,既对事业不利,又使党的形象受损,更让人民群众唾弃。
心中无“我”才有“我”,彰显的是宽阔的胸襟。衡量党员干部的胸襟宽不宽,怎样对待组织、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他人是“试金石”。而这“三个怎样对待”中,又以怎样对待自己为前提。把个人的分量看轻些,才可能把组织的力量看重些;把个人的得失看淡些,才可能把群众的利益看高些;把眼前的、局部的东西看辩证些,才可能放眼长远、胸怀全局;把“我”字从思想意识中抹除,才可能大公无私、一心为民。更为重要的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个人能走多远、干多大的事业,既取决于他能力素质的高低,也取决于他胸怀度量的大小。党员干部只有努力做到“心中无‘我’”,才能真正团结好班子,带领好群众,凝聚好力量,在履职尽责中把“我”字写大,在干事创业中把个人价值放大。
心中无“我”才有“我”,蕴含的是成功的智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古人做学问的境界。其实,万事莫不如此。尽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真要做这个“状元”,没有长年累月的艰苦努力是不行的。许多干出大事业、取得大成就者,他们之所以干事业乐而忘忧、废寝忘食、超然忘我,10年、20年甚至一辈子苦心孤诣,与寂寞为伍,与清苦为伴,是因为他们懂得成功的大法则,取舍的大智慧。作为党员干部,可以不必像他们那般工作生活,但不能没有他们那股精神、那种智慧:“一心不可二用”。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的问题想多了,“我”的事情忙多了,用在“我”之外的心思就必然会减少。领导干部为官一任,要造福一方,做出一定实绩,没有心血、精力和智慧的持续投入是不可能的。有投入才能有产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任何时候都虚不得、假不得。虚情假意、三心二意,不但干不好工作,也做不成任何事情。
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安逸与享乐与我无缘,我称这种生活为猪猡的追求。照亮我前进、并不断给我勇气的,是善、美、真。”毫无疑问,“心中无‘我’”的党员干部,是不会片面追求安逸与享乐的,更不会以“猪猡的追求”为幸福。“心中无‘我’”者只会从为党分忧中获得幸福,从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中获得幸福,从追求历史认可、人民铭记中获得幸福。一言以蔽之,“心中无‘我’”者最后获得的是高尚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