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收入:财政所划拨土地确权工作经费3236元,五星煤矿出让金和新嘉能煤矿交2009年青苗费30500元……”
“本月支出:居委购锁一把20元,电话费14元……”
这是南川区水江镇大龙社区居委会11月8日公布的10月份财务收支明细账。同日公布的“还有党务和村务具体情况,包括居委会党员干部缴纳党费和对群众帮扶的情况、辖区入党积极分子的个人情况等。
该居委会负责人称,如果居民对公布的各项内容明细有异议,可借“质询解答日”,要求居委会干部做详细解答。
不仅仅在水江大龙居委会,从今年初开始,南川区纪委在全区243个村(居)委全面推行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
南川区纪委书记周瑜泉称,“三务”公开后,属于村(居)委集体的“资金、资产、资源”构成的三资增值近1亿元。通过此举,农村基层的矛盾得到大幅度缓解,反映村社干部的信访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5%,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告状信催生“三务”公开
在一年前,南川基层农村的干群关系矛盾交织,一直是周瑜泉最为纠结的事。
周瑜泉称,那时群众寄来的告状信很多,大多是反映村社干部的告状信,涉及到农业补贴、低保、社保、征地补偿等方面。不管事情大小、金额大小,事实是否准确,群众都要写信告状,反映村社干部处事不公、利益分配不公,有的还趁机侵占老百姓利益。“如果遇上区里主要领导调整,写信告状的群众更多。”
南川区委书记王永康直言:“一年前到南川就任时,每天都能收到几封群众的告状信。通过对这些信件反映的事实调查后,发现群众告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村社干部在村级经济特别是在涉及群众利益问题的决策上不透明、不公开、监督不到位。”
由于村社的信息不及时公开,不仅让村民怨声载道,还让一些干部蒙受“不白之冤”。
“以前‘三务’不公开时,有的村社干部通过外出承包工程赚来的钱去买新房和小车,却被一些村民误认为是挪用集体资金来买的。”大龙社区党委书记金开善说,由于误解越来越深,以致一些村社召集村民开会都成困难。
如何才能既把矛盾解决掉,又能还干部一个清白、群众一个明白呢?周瑜泉称,在通过大量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南川区决策层提出了解决思路:从2010年初开始,村(居)委要从过去几个月、甚至半年才公布一次村务的做法转向每个月定期向村(居)民公开村务、党务和财务。
让砣砣账变为明细账
确定“三务”公开做法后,南川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对全区243个村(居)委统一制作长6米、宽1.5米的标准化“三务”公开栏。
该区按照“三务”公开的制度设计:党务公开包括党建工作目标、“三项制度”及党内选举等内容;村务公开包括支农惠农政策和集体建设项目等内容;财务公开包括以集体资产、资源、资金为核心的资金收支明细、村社干部报酬、资产资源处置等内容。
公布时间确定为每月8日,并把每月12日确定为“三务”公开质询解答日和民情沟通日。大龙社区居民张如平说话比较直接,他说,这样能让村民回忆起村里发生的事情,免得村社干部“假打”。
南川区纪委负责人称,随着“三务”公开又引申出了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三资”管理制度改革。按照新的制度,凡涉及农村土地租贷承包、集体资源资产处置、“一事一议”经费筹资等村级发展和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严格按照“提出方案———集体讨论———征求意见———形成预决———投票表决———监督实施———检查验收———公开结果”八大环节进行民主决策。
金开善称,对土地面积、森林资源、山坪塘等进行清理后,镇上成立了村集体“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实行社财村管,村财镇管。
在“三务”公开同时,为避免村社干部“作弊”,每个村还成立了由3-5名威望高、作风正、素质好的村民代表组成的村民监督委员会,对村社财务、干部个人行为等进行全方位监督。
“修建红锋村公共服务中心,每块砖、每包水泥、每桶涂料多少钱,用好多块砖、好多包水泥,公示栏里一目了然,随时可看,老百姓也没啥意见了。”南平镇红锋村村民黄万元称,要是在过去,这些支出估计要一年半载才公布一次,不是村民代表听汇报,就是在简陋破烂的黑板上简单写一下:这里用5万、那里花10万,全是“砣砣账”。
王永康称,从“糊涂账、砣砣账”到现在的“明白账、明细账”,通过一项小制度的创新,不仅有效化解了困扰基层多年的干群间互不信任、干部缺乏有效监督、干部损害群众利益等矛盾冲突,还为农村基层的社会管理探索出了一些可行的办法。“现在,一两月才收到一封老百姓反映村社干部的信。”
廉政创新“激活”乡村资源
以“三务”公开为主的基层廉政创新不仅纾解了老百姓心中的怨气,也为村社干部放下包袱做事搭建了制度平台,同时还“激活”了更多的乡村资源。
周瑜泉称,“三务”公开引出的“三资”清理,使全区村社“三资”增值近1亿元。
“村上有13口池塘,实行公开招投标,过去20亩一口的池塘,承包出去租金一年只有500元,现在却涨到了3000元。其它12口闲置着的池塘,也能产生200-500元不等的租金。”金开善说,通过“三资”清理使村民更能了解“家底”。
清理出有的村的账户上集体闲置资金高达上百万。
在“三务”公开制度的保障下,如何有效盘活、做大“三资”是摆在村社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
经过村民广泛讨论,并征得90%的村民代表同意,水江镇大燕村利用“集体资金”40万元在当地建起了鞋厂。
“根据目前鞋厂的发展态势,预计3年时间内将增值100万元。”大燕村党总支书记李克勇说,投资建厂既方便村民就近打工,又能增强集体资金的“造血”功能,投资收益将用于村民合作医疗保险、扶持创业、失地农民培训等。
“三务”公开不仅为探索做大“三资”打下了基础,同时还改善了农村的投资环境。
在大观镇金龙村投资6500万元建食品加工厂的民营企业老板邓华伦深有感触地称,村里政策透明、办事民主、公示详细,能有效预防企业与村民之间发生“扯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