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传出消息,发生于12月5日的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鲜水镇孜龙村呷乌山的山地灌丛草地火灾,经甘孜州森林公安局和道孚县公安局立案侦查,起火原因已经查明。警方查实,道孚县草地火灾因幼童玩火所致,肇事者案发时仅有6岁多,未满14周岁,故不予刑事处罚,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
逝者已矣,生者叹息。在向火灾罹难者表示哀悼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还原事故发生的现场,总结事故发生的原因。这既是给逝者的一个公道,也是为了杜绝后患,不让悲剧重演。
警方在调查中,不仅详细还原了事情发生的经过,而且有些数据精确到让人叹为观止。譬如调查称,这名纵火幼童在距“经幡丛”东侧6.3米的地方玩耍火柴,将枯草引燃。距离竟然精确到分米,调查的精确性可见一斑。
这些年来,事故太多,调查甚多,然而在调查结果公布中,一些关键细节却常常以大概、模糊的面貌出现,有些信息语焉不详,有些内容模棱两可。应该说,细节模糊比没有细节好,更比只调查不公布好。但相对于公众需求,相对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细节模糊却已经成了事故调查的一大硬伤。对于公众来说,这样的调查结果可谓雾里看花,调查结果不公布,犯糊涂;调查结果公布了,还糊涂。对于总结教训来说,由关键细节的模糊,导致启示不够、深思不够,从而应起的作用不够。
对于一些模糊的调查结果,公众能够理解。比如说,一些细节涉及国家机密,实在不便于对外公开;一些事故由于当事人已经不在,无法做到完全还原现场;一些事故由于技术能力不足,无法做到细节精确。但是有一些细节,明明是可以还原的,是可以精确的,相关方面却在有意无意中选择了模糊。这种模糊,“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更多的是一种糊弄,说与不说、说多说少之间,可能存在更深的隐情。常常是“解码”那些被模糊化的细节,能发现一些真正的事故原因和罪魁祸首。两相对比,不难看出“道孚草地火灾”精确调查的可贵。
应该说,“道孚草地火灾”能够实现精确调查颇为不易。据称,幼童的母亲已经在火灾中遇难,而与幼童一道的只有他的两个同样年幼的兄弟。不知,三个加起来只有10多岁的小孩,是如何完全还原现场的,相关方面又是如何精确确定纵火地点的?是为公众好奇之处。然而,公众希望获得真相,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更是为了从中获取经验,推广经验,从而让精确成为事故调查的重要追求。
更进一步说,公众对调查结果精确的期盼,也不是机械地要求事无巨细,纯粹以信息量的多少来判断是否可信。事实上,公众最期待的,只是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希望听到符合常识和规律的解释。
从这个意义上说,事故调查方之所以要重视细节,是要通过细节还原全貌、发掘真相,目的是为了不给事故留下任何一处疑点,不给公众留下任何一点困惑。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负责的态度支撑,需要专业的方法支持,还需要有规范的制度加以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