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最基层的组织部长能怎样轰轰烈烈?
采访前,我想不出来。
越走越近。当一个个熟悉的人深情回忆他的点点滴滴,当文字和影像资料在眼前如水般划过,李林森模糊的形象开始丰富而立体起来:一个基层干部不管在哪个岗位、做什么工作,都能走进干部群众的心窝子里,得到大家发自内心的肯定和拥护,不容易。
平凡亦精彩。在我看来,李林森就是英雄。
完美主义者
办公桌上,依然留存着李林森签署的最后一份文件,落款:4月19日。第二天,他最后一次赴重庆住院,医院当即下发了病危通知书。
完美主义者,这是很多熟悉李林森的人共同的印象。
“把忠诚作为一种职守、把服务作为一种责任、把优秀作为一种习惯、把创新作为一种求索、把清苦作为一种财富、把形象作为一种生命。”万源市委组织部长长的走道两侧,悬挂着一幅幅飘逸的书法作品。字虽是找人题的,但内容的版权属于李林森——这是他对组工干部的要求,也是他自己多年来一直秉持的操守。
对工作,李林森不光有激情,更像艺术创作一样精益求精。哪怕是份普通的文稿,细到一个词,一个标点符号,没有五六次修订不会轻易定稿。
事实上,在刚到宣汉县检察院工作时,李林森就是个“工作狂”。“一进院,这个年轻人就跟别人不太一样,勤奋、投入,经常加班到深夜。”在宣汉县检察院政治处副主任杨云兴的记忆中,李林森办公室的灯似乎永远都亮着。因为经常弄到太晚,自己都不好意思吵醒看门的大爷,每次离开,总蹑手蹑脚顺着雨水管从楼上滑下来。
“我是不是特别笨?总觉得干点事要比别人费劲似的。”有时候,他也跟妻子向琪抱怨。实际上,他哪里是笨,分明是完美主义“基因”在作怪。
曾是市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的蒲智慧回忆,到组织部工作第一周,李林森就现场考她:以“习惯优秀、追求卓越”为题,谈谈对组工工作的认识。
对外,他耐心平和,春风拂面;对内,他也会着急上火发脾气,组织部几乎没人没挨过他的批,但事后他总会给人打电话、发短信,安慰鼓励甚至道歉,不让对方背思想包袱。
“寒酸”的部长
“品行要端正,为百姓做事。”跟干部谈话时,李林森常说这两句话。对自己,他也是这样要求的。正因为如此,他这个组织部长,有时候当得难免有些“寒酸”。
2003年7月21日,李林森父亲60大寿。事先,李林森告诉兄弟姊妹:爸妈非常辛苦,做寿那天一家人到酒店去庆贺一下,中午吃中餐、晚上吃火锅,由他这个家中老大“埋单”。可到中午结账时,李林森悄悄把小妹妹拉到一边:“中午我请,晚上还是你请吧!”后来才知道,李林森身上一共只揣了800元钱,结了中午的账基本就没钱了。妹妹心头一阵酸楚:这就是一个县委领导的家底?!
家里请吃顿饭都囊中羞涩,更别指望往家捎钱了。事实上,家里人也从来没指望过他。曾经荣膺四川省百佳校长的老父亲,退休以后不顾年纪大、身体差,坚持在一家民办学校打工任教,贴补家用。
工资不高,但李林森手散。自掏腰包资助贫困学生或慰问困难群众是常有的事。在五宝镇当书记时,不管哪家娶媳妇嫁闺女、新房子落成,他肯定50元、100元的送上一份人情。“书记亲自随礼出席,别提多有面子了!”五宝镇的百姓一直视之为最大的荣耀。
为此,他也遭遇过尴尬。一次,万源市委党建办副主任王心洪跟他请假,要给孩子看病。李林森一听,马上让司机拉着他赶到农业银行门口,想上自动取款机取点钱拿给王心洪聊表心意。“挨了几分钟后,他讪讪地走了回来,很不好意思地说‘卡上没钱了’。”司机回忆。
孝子慈父
李林森是个孝子。
2008年4月,李林森父亲在前往打工学校上班途中,出了车祸。得知消息,李林森顾不上路途遥远,从万源租车赶回达州,背着年迈体弱的父亲楼上楼下做检查,并与医生商议治疗方案,一直忙到夜里11点多,才啃了块面包。第二天,老父亲醒来时得知李林森已回到万源下乡调研,沉思了片刻,断断续续地说:“好,好,就是要这样,不要耽误工作。”
老年丧子,人生最大苦楚。父亲身体羸弱,李林森病逝的消息一直瞒着他。老人最后还是通过报纸才知道真相。那篇上级领导慰问李林森的短消息,老人反复读了15遍,良久无语。
对上如此,对下,李林森用情亦深。
李林森跟儿子李东阳既是父子,也是朋友,无话不谈。住院期间,父子相守,从不掉泪。李林森叮嘱东阳:“人来到世上,如果不能为社会作重要贡献,也要做好本职工作,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
“像爸爸那样,做个有用的人。”这是东阳的梦想。
巴山蜀水,李林森留给人们的回忆实在太多,太多。“公正廉明,无私奉献,燃尽生命写忠诚,山河无不垂泪;锐意创新,情牵百姓,呕心沥血铸党魂,万民有口皆碑。”也许这副挽联,能够表达人们对这个巴山之子最深沉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