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富阳10月3日讯(见习记者 潘杰 方运田 记者 徐剑)敲着锣,吹着唢呐,一匹高头大马当前,媒婆护着花轿,这支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显得热闹非凡。没多久,一群穿着蓝色兵服,手持红缨长枪的士兵又步伐迅速地从身边经过。
这两天的龙门古镇仿佛梦回千年,要与古代打个照面。打听得知,最近正值民俗风情节举行,素有“千年迷宫”之称的龙门古镇内,还有陶牛锅、跳魁星等一系列民俗活动,也有着民间能工巧匠的献计。
三国文化是主打,居民90%以上都姓孙
龙门古镇内完整保留着江南罕见的明清古建筑群,墙檐相连、房廊相接。和乌镇、西塘等江南水乡所不同的是,它是一座山乡古镇,据说只要沿着水的流向走,就能顺利走出迷宫般的古镇。
古镇90%以上的村民都姓孙,是三国吴王孙权的后裔,定居至今已是第65代,以两座孙氏宗祠为中心,共建有孙氏厅堂40多座。负责景区文化开发的孙文轩曾经接待过一个慕名前来的台湾旅游团,其中有几位孙中山先生的后裔带了族谱,他一比对,竟意外发现他祖上也是从龙门迁居数次才到的广州。
“当时他们知道后,都不肯走了,感觉是寻到根了。”
因而,孙氏文化和三国文化也成了镇上最重要的“文化图腾”。为了能把文化最完整的保护下来,古镇并没有进行太大的翻修,只是把一些改的新楼降高度,以匹配整体的风格。镇内仍生活着千余居民,午饭时间就升起袅袅炊烟,有老人在家编布鞋,也有在家门口做起当地喷香的“炸面筋”,气息古朴。
古镇广场边,搭有一个3米高的灶台,两口直径1米、高1.5米的锅里炖有本地产的牛肉、牛杂碎、牛筋、牛蹄等。相传孙权称帝后举办家宴,富春孙氏采办牛肉快马送到南京,厨师把牛骨与脏器放在大铁锅内,加入料酒、盐、香料等煮熟,叫来亲友掏着吃,由此也有了掏牛锅。
此外,镇上还请了省市研究三国文化和孙权的史学专家开设三国大讲堂,为游客讲述历史上真实记载的三国历史和典故。在“三国大舞台”,固定时间还会上演“东吴战马”、“龙门战马”、“跳魁星”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镇上唯一的糊灯人,手艺面临失传
我们见到75岁的孙法源时,他找出了一张折的有些旧的《富阳日报》,然后熟练的指出自己的名字:“孙法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孙法源“糊龙灯”的手艺在龙门镇上算是一绝,龙门古镇内舞的龙灯全部出自他手,还曾在西博会上表演过,甚至其它乡镇做的龙灯都会请他去做指导。
“我爸爸是个手工艺人,会糊龙灯,我十二、三岁就开始跟着他学了。”,16年前,当了40多年水利电工的孙法源辞工回家,买齐颜料、布料、纸张,重新拾起搁浅数十年的祖传手艺。
1998年以来,伴随着龙门古镇的逐渐开发,民俗表演、庙会活动都需要舞龙助兴,迄今为止的七条龙灯都是他一手带领大家糊的。
经过选料、穿骨架、合成、上色等等工序,完成一条龙灯需要近两个月的时间,光缝好一个龙腿就需要两天。每一次他还要想着如何创新,好让龙灯舞起来更轻松,也更好看。家中有一间房专供他创作,还有一间放着他糊好的轿子等成品,不少毛笔的杆子因为刷的时候太用力被捏扁了,但他从不舍得扔。
没有退休金,糊龙灯的收入也不高,但孙法源从来没觉得累,在他看来,喜欢的东西无所谓钱的多少,也无所谓辛苦与否。由于是富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每年他还能得到1500块的补助。但这些钱他一分也没给自己留,全部买了戏服。
不过孙法源也面临着很现实的问题,祖传的手艺儿子没学会,孙子高中毕业就去念了计算机,迄今他都没能为这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民间手艺找到合适的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