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早晨6点,嘉兴市36户家庭的137位家属在嘉兴市民政局的组织下,一起出发前往上海吴淞码头,他们将送40位逝者入海安息。据悉,今年是嘉兴市实行海葬的第四年,至今已有71位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参与当天海葬活动的家属表示,这种新型的生态殡葬方式非常有意义。(3月18日《南湖晚报》)
读完这则报道,令人顿感新风扑面,这种绿色生态的殡葬方式实在值得大力倡导。
“人生自古谁无死”,死后的遗体如何处理,这是一个客观存在、无法回避的问题。当前,殡葬改革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棺木土葬到推行火化固然是一个进步,但各种豪华的塔陵、墓地、安息堂,仍然无情地侵占着宝贵的土地资源。只要稍稍留意就会发现,我们周围的一些青山绿地正在变成灰色的墓群坟城。在有些地方,占地、买地造坟互相攀比,重金修建豪华陵墓屡见不鲜,甚至还出现了青壮年造“活人墓”的现象。
事实上,早在2009年,民政部就明确要求积极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鼓励倡导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的方式,推动绿色殡葬。“十二五”时期,国家殡葬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以惠民殡葬、公益殡葬、绿色殡葬、科技殡葬、阳光殡葬和人文殡葬为主要内涵的现代殡葬,开创殡葬改革新局面,实现殡葬事业新跨越。在这方面,嘉兴无疑作出了积极的响应和示范。据晚报报道,去年嘉兴市已开始试行惠民殡葬制度,凡是具有嘉兴市区户籍的居民,办理“身后事”将由政府买单。此外,居民若选择海葬等绿色殡葬方式,还可以获得政府补贴。
但是,要将绿色生态殡葬方式进行推广,除了政府的政策引导、制度创新外,更需要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其实,对死的态度是对生的态度的延续,后事的操办往往最能看出生者的精神境界。时下,相当一部分人奉行的是“厚葬薄养”,爱面子、讲排场、搞封建迷信,掉在传统殡葬习俗的泥沼里不能自拔。此时此刻,笔者想起了邓小平同志对自己后事的安排: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解剖遗体,留下角膜,供医学研究,把骨灰撒入大海里。国家领导人身体力行,后事简办,已经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表率,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努力学习这种“最后的简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