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08日讯 开矿、取泥、拉坯、画花、上釉……坐落于仙霞古道上的江山市三卿口古瓷村,是中国早期青花瓷的发祥地之一。一座依山而建的大型龙窑,依稀可见当年制瓷业的辉煌。可如今,掌握这项古老制瓷工艺的都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流传数百年的三卿口制瓷工艺面临失传,对此,当地文保员感觉非常痛心。
废弃窑址犹见当年辉煌
昨天,记者走在古瓷村的青石路上,一座依山而建的大型龙窑迅速映入眼帘。71岁的黄洪益老人给记者当起了向导。他说,这龙窑是制瓷鼎盛时期建造的,见证了当年制瓷工艺的辉煌,如今却荒废了。
这条蜿蜒匍匐的龙窑建在一处山坡上,是古瓷村的标志性建筑。窑床长约40米,像一条长龙一样俯卧在村口,曾经是全村人共用的窑炉。工艺最鼎盛的时候,这条龙窑24小时能烧制一万个碗,村里80%的家庭都会制瓷。
除了大型龙窑于1999年关闭外,村里还有6座年久失修的水碓。原先村里有12座水碓,后来烂掉一半,仅有6座可用。现在,连这仅剩的几座水碓也被丛生的杂草包围。
2005年,三卿口古瓷村被评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整个江山仅此一处,盛极一时的制瓷工艺成了村民骄傲。可如今,只有村口竖着的那块“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石碑,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无人传承七旬老人痛心
黄洪益从教师岗位退休后,主动当起了村里的文保员。土生土长的他,说起古瓷村的历史来如数家珍。
古瓷村村民都姓黄,1746年清朝乾隆年间,黄氏祖先从福建迁来。看到这个地方瓷土质地细腻纯正,又有丰沛的溪水,便在此立窑制瓷,并以“传子传媳不传女”的方式世代传承。
“几百年过去了,现在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妇女,年轻力壮的男子都外出打工了,制瓷工艺就快失传了。”黄大爷眉头紧锁地说。
装窑、烧窑、点火、配釉、上釉……现在还会这些手艺的人,黄大爷甚至能点出人数来。上釉有3个人还会,装窑和配釉都只有1个人会,可他们两人都上了年纪,只能口述配方,却不能再做了。
盼古瓷村得到开发保护
会这门手艺的人本身就屈指可数,更何况都是年过七旬的老人。黄大爷思量着,如果没有年轻人来传承这门手艺活儿,流传数百年历史的制瓷工艺可真要失传了,对此他觉得十分痛惜。
“如果能将古瓷村开发保护起来,并发展成休闲旅游的村落,向外人展示制瓷工艺的神奇,相信村里的很多年轻人都会回来。”黄大爷说,毕竟这里曾经是使用传统工艺生产、保存较为完整的制瓷工场,是研究古代制瓷业的活化石。
由于缺乏资金,村里的一些旧厂房因年久失修已经倒塌,黄氏宗祠也被白蚁蛀空,还有许多旧房子也面临倒塌的危险。
黄大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希望相关部门能给予重视,在修复古瓷村的同时,让悠久的制瓷工艺继续传承下去。
- 年轻人不愿学市场上买不到 萧山萝卜干手艺濒临失传
- 蒸笼师傅年底到赶工忙 农家技艺即将失传
- “东方一绝”金华斗牛开斗 养牛成本上升民俗恐失传
- 传统手艺人:谁来继承濒临失传的传统手艺?
- 弹棉花的老章手艺好良心更好 传统手艺面临失传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