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气温飙升,校园响起《毕业歌》,我们迎来社会学意义上的另一“季”:大学生毕业季。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高达699万,即将创下新中国成立64年来的最新记录,而本年度的全国新增就业的预期目标也才只有900万,仅高校毕业生就占了近八成。然而,宏观就业形势并不乐观。截至5月初,京沪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不足3成,企业招聘计划明显缩减。在高校毕业生取代农民工成为实现新增就业目标的“主战场”后,人们正在设法帮助“天之骄子”们度过这个“史上最难就业年”。
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全球经济环境前景未明,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这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三大“拦路虎”。但是在经济蓬勃前行的当下中国,这最终不会是个难以逾越的障碍。不过,如何为高校毕业生搭建更好平台,让他们迈出校园时捧上的一个兼顾理想和现实的“饭碗”,这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话题。
就业关乎民生,特别是青年的就业,关乎亿万家庭的希望。党的十八大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到了所有就业群体的首位,可见其重要。就政府和社会而言,理应帮助高校毕业生广开就业门路。多挖掘一些就业“洼地”,“北上广”的企业也许一职难求,而更多的中小城市、中西部地区,正虚位以待;多尝试一些就业新“领地”,传统的制造业、外向型企业,也许正面临世界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而一些新生经济力量,比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乃至现代高效农业,正张开揽才的怀抱;一些听起来光鲜亮丽的高校专业,在实践中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技工岗位却让一些高职学生成为市场的“香饽饽”……这些就业的“新气象”,昭示着政府就业服务、高校教育改革、大学生就业理念的新方向。
“机会公平”,这是当下“就业季”的另一个热议话题。古人云,不患寡,患不均。就业领域的一些乱象,也成为人们诟病的对象。政府和社会理应形成共识,予以化解。尽可能地避免“萝卜招聘”和“拼爹游戏”,让年龄、性别、地域歧视少一点再少一点,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洒满年轻人的梦想征程;让毕业生在城市更加顺利地落户,享受到更加公平和完善的医疗、子女教育、住房保障,让城和乡的二元体制,在新世纪的年轻人身上尽可能地褪去烙印。这些都是就业公平的努力方向。
今天,我们谈论高校毕业生就业,还有一个更高希冀。时代不同,中国发展进入新的时空方位,传统的低端产业正在向“升级版中国经济”攀升。如何胜利趟过经济转型升级的“三峡”区域,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实践不可忽视。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基本方针。然而,在这方面,我们面临的形势并不乐观。《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9年、2010年、2011年三届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分别只有1.2%、1.5%、1.6%,而且学历越高,创业率越低,而欧美这一比例在20%至30%左右;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成功率只有10%,远低于欧美水平。浙江要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创业比率高达4%,杭州更达到5%,但同样跟欧美存在较大差距。
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实践,意义重大。大学生具备更加前沿的知识和技术储备,拥有创业的激情和精力。他们勇敢创业,不仅能产生带动就业的乘数效应,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更能以他们所具有的新眼光、新思想、新思路、新知识、新技术给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力量,直接推动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升国家经济的活力。从这个角度讲,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看似困境,但困境也可能带来倒逼效应,提升青年的创业水平。阿里巴巴的神话、马云的奇迹,告诉我们,相信年轻人就是相信未来,创业就是创造新世界。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培育社会的创业文化、培植创业的政策环境,特别是政府降低审批门槛、提高审批效率,让毕业生们真正自主创业、自由创业,这应该成为未来几年政府着力于破解就业难的一个重要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五四”青年节重要讲话中强调,青年应“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帮助青年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关乎实干兴邦的大政,也关乎中国梦的前景。
- 绍兴县347个村创建“就业村”不出远门有活干
- 杭州24个名额扶持大学生网上创业 最长两年免房租
- 滨江街道组织就业困难群众招聘会 岗位门槛过高
- 为爱西行此生不停 一个大学生创建一个公益团队
- 大学生上路体验当“城管” 面对垃圾寻找破案线索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