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广州查处湖南镉大米的事件持续发酵,大米镉超标44.4%的新闻引发了新一轮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恐慌心理。恐慌浪潮中,有人想到去香港购买“安全大米”。
这种想法让许多人伤心:为什么造毒大米卖毒奶粉的得不到应有惩处,而消费者却要担负起这样那样的心理压力?
又有专家建议“换着产地吃大米”,然而,这个建议引发了深层次的忧虑:其他地方的大米是不是安全?湖南的镉大米可以输送到广东,但谁又知湖南人餐桌上是否有其他地方输送来的“问题食品”?由于水稻对镉的吸附能力很强,对镉大米的担心实际上反映了对耕地质量的担忧。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
镉大米问题,更深层次是环境污染、商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的问题,反映的是人、自然、社会关系的不和谐。空气、水等自然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又能使多少人真正免于环境污染之害?如果被污染的土地可以净化,那被污染的心灵该如何救赎?当经济运行的活力发生疲软或不能保持时,经济发展将走进文化沙漠。在物质丰裕的现在,公民责任感的培育和精神成长,任重而道远。
现在,只要国内食品一出安全问题,许多人就“惯性思维”去境外或海外寻求替代品,更有人完全不信任国产品牌,衣食住行全部消费品都从进口商店购买。在他们看来,只要不是大陆生产的,就是安全的。消费者这种“鸵鸟心态”,无疑是对生产者道德底线和监管部门的深深失望。
与其盲目相信“进口食品”,不如用好的制度和体系,来培养更多“丰满的人”:生产者、消费者和监管者不仅是经济人,更是伦理人、社会人。生产者、消费者和监管者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所凭借的不应该只是良心,而应该是“底线”,是原则,是法律准绳,是“有可为有不可为”的必然逻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