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这几天,海宁市袁花镇梨园村村民邓顺良在自家菇棚里忙活着,他说,第一次种食用菌,希望能种好。
邓家的菇棚由猪棚改建而成。邓顺良曾饲养两头母猪,年仔猪出栏量40头左右。由于没有建沼气池等环保设施,粪水时常外溢,对周边环境、村民生活造成影响。如今,邓顺良养猪改种菇。他算了一笔账:今年种植3000多段食用菌,以每段产量0.3公斤计,可收获900公斤。他与镇里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食用菌保护收购价每公斤9元,收入可达8000多元,效益不比养猪差。重要的是,食用菌种植污染少,邻居不再捏鼻子了。
一直以来,生猪养殖是海宁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去年,海宁生猪饲养量达60万头,已超过了区域环境承载力。今年,该市大力开展生猪减量提质工作,关停违法养殖场、削减养殖规模、打击泔水饲养等,同时明确全市禁养区范围,计划削减生猪饲养量14万头。
为让养殖户减产不减收,海宁实施“猪棚改菇棚”行动,鼓励养猪户向种菇、种菜、种花等污染少、效益高的农业转产,对主动关停转产、设施改造、购买食用菌种等都有相应补贴。
政策推动下,不仅散养户主动转产,大户也积极响应。在海宁马桥街道新塘村,年饲养量1000多头的生猪养殖大户陆哲锋已将900多平方米的猪棚改成菇棚,购入9万多段食用菌,“转身”种植大户,一年减少养殖排泄物和污水排放1600多吨。截至5月底,海宁市有95户养殖户转产,170多个违法生猪养殖场关停拆除,削减生猪饲养量7万头。
减量的同时更要抓好提质。眼下,海宁正大力改良生猪养殖品种,扩大良种覆盖面;推动现有养殖场向家庭农场转型,实现养殖业和种植业有效对接;应用生态养殖、清洁化生产、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鼓励规模大户收购中小散户养殖指标,中小散户可以将养殖指标以参股形式转给规模大户,集中饲养。
海宁市农经局负责人介绍,全市每年肉猪需求量35万头左右,通过减量提质促进生猪产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同时,仍可保证市场需求。
- 想在自留地种几棵桂花树 一锄头下去挖出个战国的碗
- 近3000名外来工的大山西村 建起了“新村民小组”
- 浙江新农民绘画开展:这些画儿肆无忌惮写梦写心
- 河水洗起“泡泡浴”每天8小时 原来是在生态修复
- 嵊泗正式启动岛礁资源保护程序 让藤壶贻贝休养生息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