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四明湖畔,有着“浙东小延安”美誉的余姚市梁弄镇,一如其他革命老区,曾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也曾是贫瘠的土地。
如今的梁弄,却截然不同,集镇繁华热闹,村落整洁优美,农民人均年收入超1.1万元,成为唯一跻身“全国千强镇”的老区镇。尤其令人欣慰的是,该镇处处呈现群众幸福感与经济健康发展齐头并进的喜人局面。
日前,记者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从多个维度探寻美丽嬗变背后的奥秘所在。
发展的生态维度——
劣势VS优势
视角变天地宽。一方发展,难免各有各的制约,关键是如何因地制宜,变逆境为顺境,化困局为胜局。
价值1.2亿元的德国设备,一小时8万瓶矿泉水的生产规模……
在白水冲村的新厂房,从观光长廊上看着全密封的生产流水线,宁波白水冲矿泉饮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姚依华显得乐观而自信:“6月1日正式投产‘百岁山’品牌矿泉水,预计可实现年销售额1.5亿元。”
从产品只在余姚销售的乡镇企业,到面向整个华东市场的一流厂家,如何实现这一华丽转身?“因为这里生态好,水质好,投资环境更好。”姚依华告诉记者,“百岁山”试加工长达一年,镇主要领导毫不懈怠地跟踪服务了一年。“去年6月正式签订‘百岁山’落户梁弄的合同后,镇主要领导跑得更勤:起码要两个月才能办出的生产许可证,半个月就拿到了;从厂房动土到竣工,试生产到投产,仅花了半年时间。”
“很多投资规模比这个大好几倍的项目,因为影响生态发展,都被我们婉拒了。”比姚依华更高兴的,其实还是梁弄镇党委书记严忠苗:“通过这一成功实例,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每月上百万元的财政收入,还有全镇经济转型升级的信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转型是痛苦的,梁弄也不例外。
2011年8月,新上任的严忠苗,面对的正是这样一个困局:号称全国19个抗日革命根据地的“首富”,农民人均年收入却不足万元;名为“中国灯具之乡”,最大的龙头企业却因环保和发展空间受限搬走了;坐拥碧波荡漾、面积堪比4个西湖的四明湖,招商引资却因饮用水源保护处处碰壁……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我们或许其他错误可以犯,但以牺牲生态换短期发展的错误不能犯。”梁弄镇从上到下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大讨论,最终形成共识:与其“等靠要”,不如“赶拼超”。因地制宜,主动出击,化劣势为优势,走宜居宜游的生态发展之路。梁弄的下一步发展,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装进篮子都是菜”,而是“提着菜篮去选菜”。
如今的梁弄,一方面,高起点修编环四明湖开发规划,着力打造四明湖区域慢生活体验区,对环湖地区土地和水面保护进行科学规划,做大做优“菜园子”;另一方面,强化特色定位、优化空间布局,重点发展教育培训休闲类产业,引进了一大批高起点、高规格的“菜苗子”:投资3000万美元的健峰培训城、投资2.1亿元的电力培训中心、投资6.8亿元的四明湖休闲度假改造工程……
生态农业,更已成为梁弄的一块“金字招牌”。桑果、樱桃、蓝莓、冬枣……步入梁弄镇最大的果园种植基地“百果园”,仿佛身处“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的意境。“我们做到月月有花看、季季有果吃,既卖产品,又卖风景。种了特色水果的,大都已从亩产收入不足一千元,一跃成为‘万元田’。” “百果园”负责人汪国武边走边介绍,“前段时间镇里举办樱桃节,先后有6万多名游客慕名而来。”
在集现代农业、观光休闲与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四明湖现代农业示范园,与甘肃航天育种中心合作引进的辣椒、茄子、番茄长势喜人。技术人员介绍,一个航天育种南瓜可以长到100公斤重,这些新品种将推广带动周边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收入可至少增加一倍。
作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所在,梁弄有着大量红色遗址,而生态经济与红色旅游的相辅相成,更使镇第三产业焕发强劲活力。
“去年全镇三产收入超过8亿元。今年仅‘五一’小长假,就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33家星级农家乐天天爆满。”副镇长王沛然说,他们正在悄然实现“退二进三”的工作重心转换,“一心一意做大‘红绿’文章,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干群的互信维度——
责任VS信任
为民者民向往。干部怎么干,决定群众怎么看,只有勇于担当、敢于负责,才能赢得信任、凝聚力量。
两年多前刚担任东山村党总支书记时,陈友良心里其实还带着一些情绪。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我曾在镇里工作10年,可是机构‘瘦身’,却把我给‘削’了。我只好单干闯事业,好不容易有了起色,镇领导却来了,叫我挑起村集体负债2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的一副‘烂摊子’。”长相憨实的陈友良直言不讳。
如今的东山村,虽然仍有100多万元债务,但陈友良的心态可不一样了。“这两年,镇领导用实际行动兑现承诺,不仅千方百计帮村里发展经济,偿还债务,还帮助造致富路。”陈友良对我们说,对东山这样一个偏僻落后村,镇领导都这样全身心投入,他没有理由不好好干。
“交通方便了,干部离群众却远了;通讯发达了,干部与群众交流却少了……”谈起这个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段子,镇党委副书记马伟军坦言,出现这种不正常状况,与现在乡镇本土干部越来越少等因素有关,“但事在人为,归根到底还是责任心问题。”
那么,在新形势下,镇干部如何做好群众工作,赢得群众信任?梁弄镇机关干部自我加压,带头做“能负责、会干事,敢争先、起表率”的梁弄人。
现在的梁弄镇每个干部办公室门口,都亮出了各自的承诺。严忠苗的承诺是:“从我做起,向我看齐。”20年前就当过河姆渡镇党委书记的他对记者说,现在早已不是“你越强势、群众就越买你账”的时代,“镇干部只有带头从自身做起,真心关爱群众,真正给群众办事,说话才有人听,干事才有人跟。”
在梁弄,每个镇领导的分管工作和结对联系重点工程项目进展,每个部门的任务完成情况,每月都进行“绩效对账”,结果要在镇政府一楼大厅的显示屏上公布。每位镇干部都做到“五个一”,即联系一个村、一个企业、一个项目,包干一个村民小组,结对帮扶一户低收入农户或困难家庭,服务实绩与年度考核挂钩。每周二都是“下村日”,所有镇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车间农户,察实情、解难题,去年至今已排摸解决维稳信息和民生难点200多个,镇、村干部带头组成385支各种志愿服务团队,年初以来已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
“有些干部埋怨现在的群众工作难做,很多老百姓不顾大局。事实上,只要基层干部秉公办事,工作到位,自然就会获得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镇干部柳雅敏告诉记者,在她联系的东溪村,准备搞一个生态农业观光园,她和村干部付出大量心血,终于做通涉及的85户村民中的83户村民思想工作。“还有两个思想没通的,我们不急。政策面前必须坚持原则,前后一个样,不能因为少数人的无理要求,而损害大多数村民的利益。这也是一个基层干部的责任所在。”
群众想什么,干部就做什么。“务实!”谈起现在的镇干部形象,63岁、做过23年村干部的张筱林只用了两个字。这,也是大多数梁弄人的同感。
百姓萦怀,万事不难。不断提升的干群互信,使当地各种矛盾纠纷得以及时化解,营造了更加和谐稳定的发展好环境。据了解,梁弄镇今年以来没有一起上访案件,也没有一起信访积案。
“两富”的幸福维度——
显绩VS潜绩
功成不必在我。造福一方,绝不能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名,应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打基础管长远。
清晨6时许,家住五桂村的98岁老人黄先迪,准时到集镇上走一走。
明清风情的正蒙街,商贸发达的镇中路,还有街头的红绿灯、公交车、扫地车、洒水车……走在人来车往、整洁有序的梁弄集镇上,仿佛置身一座繁华的城市。有着70年党龄、曾做过地下党工作的黄老,一直工作生活在梁弄,家里挂着很多集镇老照片。“这些年梁弄日新月异,新照片挂不过来。”黄老连声赞叹,如今的党员干部革命传统没有丢,一心为群众着想,做事实在,干劲足,老百姓喜欢。
7时许,甘宣村党总支书记吴赞华就在村里检查环境卫生。绿意盎然的庭院,洁净如洗的路面,幽静别致的公园,更让人惊讶的是,怕垃圾袋被猫狗咬破影响卫生,有些村民出门时还把它挂在门把手上……“我们镇所有村的垃圾都由镇里统一聘请专业公司清运,每年投入400多万元。”吴赞华说,镇里如此花大力气关心村民生活起居,大家自然也不好意思不爱惜环境了。
幸福,就在民生细节中流淌。从已惠及76%村民的污水集中处理、覆盖所有自然村的垃圾集中清运,到480多户高山村民受惠的安置公寓工程、免费提供的中小学生集体宿舍、设备齐全的卫生院门诊大楼、翻新重建的农贸市场,再到容纳700多人的文化广场影剧院、百花齐放的乡土民俗文化,以及动态全覆盖的大保障、大救助、大综治等……
要重视看得见、摸得着的“显绩”,更要重视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这样才能真正换来老百姓会心的笑容。在梁弄,凡是惠及民生、利在长远的民生实事,无论多难,镇党委、政府都是千思百虑,不做好不罢休。
记者来到梁朱线改造工程现场,挖掘机、推土机一路轰鸣,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这条长达3.9公里的公路,原先只有6米宽,严重影响梁弄西部上万村民日常出行和发展致富,但由于种种原因,群众呼吁了整整8年,一直都没有解决。本届镇党委、政府班子上任后,迎难而上,把梁朱线拓宽改造列为重点民生工程,四处奔走,努力争取项目和资金。梁朱线将拓宽至12米,去年8月动工,今年6月底将竣工。
“说实话,我们私底下也希望能借机多拿点拆迁费用,可这是镇里全力争取、上万村民紧盯的民心工程,谁都不敢耽搁。”其中有个拆迁户这样坦言。公路拓宽,需拆除横路村39户人家的房屋,结果仅用了两个月,就悉数完成。
类似的民生实事,还有该镇今年的“一号民生工程”——中溪治理。在镇中路上开饲料店的蔡爱娣告诉记者,每年一遇暴雨,几乎都要水淹集镇、农田,积水深达1米多,群众一直盼望治理,但也深知中溪贯穿集镇,难度太大。
令当地群众惊喜的是,经过多方科学论证,在上级部门支持下,镇里决定投资上千万元,除整治原溪道外,还准备在上游新造一条分洪溪道,彻底消除当地群众这一心腹大患。“如果没有一心一意为民办事的大魄力,是不可能会有这种造福子孙后代的大手笔。”居民黄幼生这样感慨。
“现在,城里人有的,梁弄有;城里人没有的,梁弄也有。”67岁的东溪村村民孙振良自豪地对记者说,梁弄虽然还不是特别富裕,但在生态发展中,大家生活得很舒心,感觉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 “一纸禁令”管住偷鱼贼 严管破坏水生态资源行为
- 遂昌利用现有林木进行活树附生原生态栽培铁皮石斛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生态经济转型升级
- 生态效益在水稻产生的效益中占比超过八成
- 双层巴士瘦身复出观光座贴心防走光 预计7月初亮相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