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6.26.3
班干部竞选_浙江新闻_浙江在线
2013-9-12
班干部,当还是不当?不淡定的是家长
“您好,明天班级将进行班干部的竞选。如果您愿意让孩子为班集体服务和锻炼自身能力,今晚可帮助孩子共同准备竞选相关工作……”开学了,杭州不少学校班级里都在竞选班干部,让杭州采荷一小二(6)班班主任郑章云想不到的是,她给家长发的这条短信,让一场本来遇冷的班干部竞选,变得轰轰烈烈。 [详细]
  • 被同学推选两次 女儿只想管好自己就是不愿当班干部
  • 近一半小学生不想当班干部 最受欢迎的都当过班干部
当,还是不当,这是个问题

第一次宣布竞选班干部 全班只有3人响应

这是新学期第二次班干部选举,郑章云老师班上有42个学生。上周四,郑章云在班里宣布进行班干部竞选,可是她发现遇到了大“麻烦”:全班没有一个人响应。

她再三动员,孩子们,你们要勇敢一点。最后只有3位同学勉强站了出来,可是人数依然不够,第一次竞选流产了!

记者曾跟几位学生聊了聊,一个女生说,她不太愿意管同学:“我们以前是轮流当班长的,有一次轮到我了,老师不在,有几个男生比较吵,我去管他们,他们根本不理我。所以我不想当班干部,管别人很麻烦的。”

详细

第二次选举很火爆 光是想当班长的就有7个

第一次选举失败,郑章云想,或许还是要让家长知道这件事。于是她给每个孩子的家长发了一条短信,信里还向家长交代了竞选的要求和岗位。

“第二天就有很多学生找我,说要参加竞选。还有家长当晚就打来电话了,说全家都很重视啊,希望能给孩子一次机会。”郑章云半开玩笑地说,家长的力量真够强大的啊,家长做孩子的工作,比我们老师要强得多啊!

第二次竞选,放在了本周一中午,有近一半的学生——20个人报名竞选,走上了讲台,有7个孩子就是奔着班长去的,稍有不足的是,只有1人竞选卫生委员。

详细

家长们的“班长情节”透着升学的压力

孙妍(化名)说,爸爸妈妈对这件事很上心,爸爸说了一大堆当班长的好处:“班长是跟班主任最亲密的学生,接触老师机会最多,班长可以管同学,是班里最有威信的学生……”

另一位男生张扬(化名)也是在父母的劝说下走上讲台的,他说:“妈妈说了,以后读民办初中,有没有当过班干部很重要,如果你是初中校长,面对一个小学里的班长,一个普通学生,同样的条件下,你会选谁?”写演讲稿的时候,妈妈不停地百度,出了不少点子,最后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张纸。

睿莹(化名)说:“我觉得自己适合当卫生委员,班长我没当过,要管那么多同学很难的,可老爸不同意,偏要我当班长,他说,除了班长其他都不用考虑。”

详细

可树立"自我权威"增强自信 心智未熟需加控制

对于学生们为何想当班干部,学生们列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近两成学生当班干部是”想和老师套近乎”,只有不到7%的学生会想到在当班干部的过程中能够锻炼提升自己。

相比一般同学,班干部在班级中的”地位”相对更高,自我权威意识也更强。吴康宁教授调查了有三年以上干部经历的学生在成就感、参与意识与权威意识上与无干部经历者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有三年以上干部经历的学生有极为明显的优势,其中有成功感者占82.6%,参与意识强的占85.8%,自我权威意识强的占90.8%,而后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7.O%、31.O%、12.3%。

这种”自我权威”,或许有助于学生增强自信,更好地成长,但因中小学生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也容易失控,酿成悲剧。

详细

专家:鼓励孩子社会化是好事 但不要拔苗助长

郁教授说,这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小孩子的社会化程度比较低,他们不明白班干部是干什么的,意义如何,所以对竞选班干部这件事不敏感;但孩子父母的社会化程度高,他们会鼓励孩子参与这样的活动。”

郁教授说,家长可以激发孩子去关注公共事务,但“家长的这种鼓励,要适合孩子社会化的进度,不应该拔苗助长。”

激发孩子关注公共事务,最重要的一条是让孩子学会关心和帮助别人,这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详细

往期回顾

  • 9月10日是临安山核桃“开杆”的日子,本应是村民们喜笑颜开的日子,但因为今年山核桃的大量减产,这丝收获的笑容,却让人品出了苦涩的滋味。
  • 9月9日晚10点多,杭州市西湖区三墩一个姓林的老板在家门口被人打劫,头部被打伤,价值60多万的金器被抢。幸好歹徒被附近群众抓住了,金器一分不少。
  •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外发布《2003-2012房地产宏观调控背景下浙江房地产审判白皮书》(简称《白皮书》),回顾总结十年来浙江房地产审判情况,并曝光了审判过程中所发现各种规避手段和纠纷。
  • 爆料电话:0571-85311890
  • 本期编辑:郭涛监制:唐明
  •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出品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