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最新突发  正文
改革改变生活·综述系列①
交通引领小县城突围 浙江用嘉善经验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3年12月26日 14:03:14
车子开到了田地头
  浙江在线杭州12月26日讯(记者 俞雯祺 通讯员 沈楚)嘉善,位于长三角东南侧,江、浙、沪两省一市交会处,是浙江接轨上海的东大门。江南六大名镇之一的西塘,就在这里。

  改革开放初期,这里的居民依旧靠着密布的水网泛舟出行。由于没有机动轮渡,每遇气象阴晦,刮风下雨,百姓“摇橹摆渡”,险象环生。

  1970年,嘉善人有了第一条公路——杭枫公路;1998年,第一条高速公路沪杭高速建成通车;2003年,开始实施康庄工程;2007年底,完成撤渡建桥,并实现村村通公交……

  三十年间,密集人流、物流、信息流,顺着新路网进入嘉善,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让进入新世纪后,嘉善不仅一脚跨入全国百强县,更稳居前30位。

  2008年,作为习近平同志的联系点,嘉善全面吹响了以“六个一”工程为核心的交通建设集结号。至此,嘉善从规划起步,交通谋变升级,用高品质的交通运输引领城乡统筹发展、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书写下一段传奇。

  解放初期:沿水而居泛舟出行效率低

  嘉善境内河道纵横、湖泊密布,在506.6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水域面积占14.29%,各类河道多达2241条、总长1829.8公里。

  百年来,这里的百姓多沿水而居,出行靠“船”,嘉善“千村千渡”的称谓也由此而来。

  70年代以前,嘉善只有一条条窄窄的机耕路,遇上下雨天,常常是一脚踩下去鞋都拔不出来,落后的交通条件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原因。

  1970年,杭枫公路顺利完工,填补了县内公路交通的空白。然而,对于习惯于“出门靠摇橹,上街要摆渡”的嘉善人来说,出行还是主要靠水,尽管不怎么靠谱。

  曾在杨庙兽医站工作过的李照明医生回忆说:“当时我们每月要到县城开一次会,而那时每天开往县城的轮船只有一班,速度又慢,每次开会只得提前一天去。等开好会了,当天的轮船也已开走,所以每次去开会,我都要花上3天时间。”

嘉善至上海枫泾公交化省际班线,为两地百姓出行带来更多便利

  上世纪80年代:公路通村庄水运方兴未艾

  80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民经济日趋活跃,对运输行业的需求也不断加大,光靠水运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1983年,县乡公路建设重新起步,迄1988年底,全县22个乡镇可通汽车,农村也开始普遍新建机耕路。之后,老百姓的小汽车也多了起来。

  1998年,我县第一条高速公路——沪杭高速建成通车。由于高速出口就在大云,让当地的经济飞速发展,鲜切花走向全国,成为了全国有名的鲜切花之乡。位于大云镇东部的缪家村,原来是个贫困村,现在该村的农业、工业和鲜切花产业蓬勃发展,农民人纯收入已经超过2万元,超过了嘉善县平均水平。

  2003年,嘉善实施乡村康庄工程,一条条漂亮整洁的马路铺到了村民家门口。

  与此同时,撤渡建桥工程也同步启动,让“风雨渡”变成了“彩虹桥”,保障了沿水群众的出行安全。

  2007年12月,随着嘉善县最后一处渡口——杨庙镇三店渡撤渡建桥工作完成,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水上旅客运输告别历史舞台。

  虽然渡船下岗了,但水运却并未衰退。乘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嘉善的航道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为了建成全县第一个港区——人民桥港区,嘉善县先后投入8300多万元进行航道改造,形成了以杭申线、长湖申线为主干线,红旗塘、芦墟塘、东清线、野池线、和尚塘、南星桥港为次干线,三店塘、杨庙港、六斜塘、乌泾塘、幸福河等为辅线的航道网络,该县的沿河产业迅速发展。

  其中,杭申线航道沿线护岸顺直,绿树成荫,各类航道标志、标牌配布齐全、规范醒目,航道畅通无阻,初步建成了“畅、洁、绿、美”的水运大通道,被交通部命名为文明样板航道。

方便快捷的城乡干线(姚庄)

  进入新世纪:城乡一体化农村经济起飞

  2004年9月,嘉善开通了汽车站至大云的城乡公交,途径17个站点,线路总长12公里,一天22班。2008年完成撤渡建桥,实现村村通公交。2011年实施城乡公交改革,一元钱畅达全县,实现了城乡实现城乡、城市公交同价同网同质。

  至此,农村的居民也能和县城居民一样,享受方便、快捷、低价、舒适的公交服务。

  家里做服装生意的王先生告诉记者,在公交车进村前,都得靠摩托车运货,遇上极端天气,家里人总是为他操心。如今公交车开到了家门口,出门办事、做生意都方便了不少。

  事实上,开通大云的城乡公交只是嘉善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开始。按照嘉善交通人的说法,漂亮的大马路和高速路要修,通乡通村的公路和公交线也要建。

  搬进县城的蒋先生说:“每回去村里看亲戚,我都不开车,坐公交车既环保又便宜,关键是车子就停靠在家附近。”

  如今的嘉善,不仅有宽阔、干净的康庄大道,还有走路10分钟以内就能坐上的公交车。对于村民来说,白天进城务工,晚上回到乡村欣赏满天的星星,早已成为了现实。

  不仅如此,便利的交通条件,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投资者前来嘉善投资创业,大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陶庄镇为例,作为浙江葡萄之乡、猕猴桃之乡、河蟹之乡,之前受制于落后的交通,农产品只能廉价卖给当地村民。随着城乡交通一体化的推进,一辆辆收购车直接开到了农田边上,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也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突围长三角:交通先行嘉善写下另一端传奇

  上周四,嘉善客运中心东站(姚庄站)正式启用并运行,百姓在镇里就可实现中、长途客运及县域城乡公交的“零换乘”.

  作为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姚庄立足于比邻上海的区位优势,通过统筹城乡交通,建立了“二十分钟交通圈”,并借此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3年里,该镇年GDP增长超过45%;年财政总收入增长超82%;年投资增长超71 %;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从1.75∶1缩减到1.69∶1。增长幅度之大和速度之快,在姚庄历史上少有。

  事实上,以交通引领发展,姚庄只是嘉善的一个缩影。

  2008年12月,习近平同志专门就嘉善交通发展作出批示,要求嘉善县加快交通建设,破解交通难题,推动嘉善接轨上海,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

  于是,嘉善全面吹响了以“六个一”工程为核心的交通建设集结号,充分结合公路、水路、铁路、城市轨道等优势,形成布局合理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协调、衔接紧密,促进综合交通一体化。

  对内疏通“血管”,对外打通“大动脉”,经过5年的时间,嘉善交出了一份惊人的答卷:“两纵三横”的公路主骨架为嘉善融入长三角打开了通途;干线公路网培育起一个个价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通村到组达户的镇村公路网成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基础。

  作为浙江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嘉善充分发挥“战略要地”的优势,让嘉善居民过上了“双城生活”:高速公路,半小时;公交化省际班线,半小时;高铁,21分钟。

  半小时交通圈的建立后,嘉善接轨上海的蓝图才正正铺开:10%的嘉善人到上海工作、学习、生活;30%以上的嘉善工业品是为上海企业配套或通过上海进入其他地区;50%的农产品销往上海大市场;70%的游客来自上海;90%的投资是受上海的影响而进入嘉善。

  嘉善县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朱忠民说,嘉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的保驾护航,现在这里还在探索通过交通信息平台来管理和服务全县的公共事务,用智慧交通拉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因此,上海经济圈、杭州湾经济圈、环太湖经济圈都是嘉善未来的目标。

  2013年5月,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杨传堂在嘉善调研时提出:“嘉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在当时并不是最好的,但可以通过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充分发挥出综合交通整体效益,走出一条交通引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嘉善写下的范本浙江正在全省推广

  中国的根依然在县域。中央提出的新型城市化战略,意味着中国城市化最重的着力点在县域——大规模的大城市化不是中国的全部。县域之内实现新型城镇化,县域之内的大多数乡村人口进入城镇,才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的努力主线。

  作为长三角大都市圈里的小县城,嘉善以交通为引子,谋划全县域科学发展的新格局,走上了新型城镇化的康庄大道。

  对于正在致力于打造新型城镇化的浙江来说,嘉善是一个最好的范本。

  今后五年,浙江交通围绕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和“四大国家战略”,着眼于“交通经济”效应的进一步扩大,积极破解交通发展的土地、资金、环境等要素制约,加快实施大港口、大路网、大航空、大水运、大物流五大交通建设。

  据悉,浙江交通将投资4000亿元,着力推进出省通道、沿海疏港、城际拓宽、产业集聚区连接等项目,大力实施内河复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民航机场改造提升和通用机场建设,加快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专题】“全面深化改革与县域发展·嘉善实践”理论研讨会

【直播】《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新闻发布会

【专题】改革改变生活

来源: 原创 作者: 记者 俞雯祺 通讯员 沈楚 编辑: 首席编辑 郭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浙江即时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