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期

多看看书吧 别让碎片阅读崎岖了成长之路

今天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21日出炉的2014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的54.9%上升了2.9个百分点。但是,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

  【新观察】2014年第014期 本期责编 沈正玺

  今天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21日出炉的2014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的54.9%上升了2.9个百分点。但是,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而我们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比2012年还减少了1.95分钟。

  

  晓风书屋(点击进入原创新闻:杭州实体书店出路在哪里?)

  上网获取信息成为习惯

  认真读书的人少了

  这些年来,每逢读书日,大家都在关注书店的境遇。似乎颓败的气氛渐渐从民营书店蔓延到了国营书店。对传统图书流通领域的关注似乎比对阅读本身更众。

  今天,我们首先回过头来看看,人们把读书的时间花在了什么地方。

  这几年比较鲜明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人接触新兴媒介,通过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等途径和设备来阅读。调查显示:人均每天上网接触时间最长。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上网时长为50.78分钟,比2012年的46.77分钟增加了4.01分钟;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0分钟,比2012年的16.52分钟增加了5.18分钟。

  这其实不难理解,上网阅读越来越成为大多数人的日常习惯。网络上的“信息大爆炸”让所有人都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很低。手机和移动端的阅读则反映了当今社会节奏快、压力大,时间碎片化的现实。人们习惯了短平快的、直达目的的信息获取,读书渐渐变成了一种稀有的精神仪式。

杭州市图书馆(图片来自网络)

  网络挤占书架的地位

  浅阅读让人麻木和粗暴

  时间碎片化,基本上可以确认与阅读碎片化正相关。但这种正相关,从阅读角度的变化会引发那些潜在而深远的影响呢?

  毋庸置疑,通过微博、微信以及各个社交软件、实用网站,我们可以获得众多有用的信息。于是,有人说,你要学习根本不需要通过读书,靠“度娘”就可以。但是,目的性和时效性都极强的信息获取只是功利主义的碎片化阅读,对提升人的整体素质和拓展人的眼界其实相对乏力。

  有人会站出来辩驳,那读书真的就有那么深刻的作用?诚然,功利性的、狭义的阅读一两本书,甚至学习一门课程也只是让人知道和了解事情,但是真正要达到人的成熟和提升那个层次,得等到阅读成为习惯,并积累起知识体系、认知方法之后。而这正是快节奏的社会所不愿承受的等待。所以,网络在一个“家”里的分量越来越超过曾经的书架。

  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网络环境变得日渐主观、狭隘和肤浅,和平理性的探索精神越来越少,破口大骂和人身攻击成了吸引眼球的招牌。为什么?因为,在网络阅读状态下,人们能迅速了解世界上的事情和问题,只是渐渐习惯不去深究事情的肇始根源、不去探索问题的解决之道。

  人都有是非观,在面对网络形形色色的社会事件和冲突时,人们或者义愤填膺,或者振臂高呼,但当人们没有足够的积淀时,雄辩变成争吵,争吵变成谩骂。表达观点的语境变得越来越简单粗暴,问题则得不到真正的解决。简单地说,书读得不够多、不够深,人就变得麻木和粗暴。

  多读读书吧

  别让碎片化阅读崎岖了成长之路

  有意思的是,在调查中,仍有66%的国民表示更接受手里拿着一本纸质书本阅读。其实重点不是你手里的是纸质书本还是电子书,只要你静下心来,去品读一本一本的书,经年累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

  人民日报在读书日前夕发文称“读书,为了遇见更好的世界”。其实读书更多的实际意义在于对一个人的丰富、提升和涵养。

  有人说读书是潜移默化、有人说读书是春风化雨。读书得来的知识可能在具体的每一天的生活中不必然有用,但沉淀在人内心的知识、感悟都将成为推动人成长的力量。知识和信息只是载体,对它们的记忆也不是读书的意义所在,但却又是一切阅读的意义的基础。有些书能拓展你的能力,有些书能平和你的心境,有些书能提升你的气质,还有些书能积淀你的品位。总之,多看看书吧,别让碎片化的阅读崎岖了你的成长之路。

编辑: 沈正玺   沈正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分享按钮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