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式华的家训
达式华在工作室和老人交流
浙江在线杭州5月6日讯(记者 程永高 杨朝波 通讯员 龚晓) “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65年前,年轻的医科毕业生达式华被这句话深深打动。随后,她便奉这句毛主席讲过的话作为家训。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号召丈夫和女儿一起践行。
1949年夏,刚刚解放的南京燥热而潮湿,数以千计刚从渡江战役火线上下来的伤员,涌入了南京华东军区医院。几位受了轻伤的老首长,终日挤在医院的阴暗闷热的地下仓库,伤情迟迟不见好转。她和同事多次提出,让几位老首长住到病房里或者换到她们的宿舍。但每次苦苦相劝时,最终都被他们以伤员和医护人员更需要好的住处为由拒绝,并强调“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是共产党员的原则。
今天上午,记者来到达式华老人所住的杭州西湖区翠苑小区。88岁的老人满头银发,身体硬朗,耳清目明,满面笑容地在楼梯口迎接我们到她家中。一阵简单的寒暄之后,老人开始向我们娓娓道来半个多世纪关于家训的光阴故事。
“这么多年,最难的就是坚持,每次挺不住时就会想到这句话。”达式华老人回忆说。1951年,她结束南京华东军区医院的工作,调动到大连医科大学任护士长,并在这里和一名归国华侨喜结连理。1958年,医科大学要组织医疗队到农村支援,号召大家积极报名。“当时女儿刚好一岁,先生又经常出差,稍犹豫了一下还是报名了。”达式华说。“我是困难,但同事中还有刚结婚的、刚怀孕的,总是不方便,而我还有母亲帮忙照顾小孩。”
就这样,达式华率先报名跟随医疗队深入辽宁的一些乡村开展义务医疗服务,这一干就是九年。期间,她多次都可以回到城市,但每次一想到别人的困难,就继续报名留守。上世纪60年代初的辽宁农村条件还很艰苦,缺乏专业的医生。有时村民家里要生孩子,半夜会跑到医疗队驻点求援,而这时候,往往都是达式华主动前往。
“室外零下二十几度,又是半夜,被窝暖哄哄的,说实在的谁都不想起来。”达式华笑着说。坐上自行车连夜完成接生后,她又往往坚持自己一个人回去。有一次晚上12点多回去时迷路了,在村口绕了大半夜到天亮才回去。“有时也很沮丧,但一想到家训,便释然了。”
达式华说,九年间她一共接生了82个孩子。期满后,她又在农村当了5年“赤脚医生”,才回到大连。
1986年,已经退休的达式华跟随老伴来到杭州,搬入翠苑一区社区担任居委会干部。1988年,闲不住的她开始在社区开展义务医疗服务,牵头进行了全国第一次高血压普查和教育工作,为社区掌握居民健康情况提供第一手资料。2010年,“达式华工作室“成立,作为社区服务的一个品牌,工作室目前记载居民健康服务的记录本已经有30多本。
如今,达医师带着一支志愿者队伍在开展志愿医疗服务。每周二和周五上午,工作室的温馨小屋满满的都是中老年人。同时她的治家格言也深得女儿、外孙女的认同。达医师的女儿—市二医院儿科主任李珊,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每年的六一节前后为社区的儿童开展健康咨询活动。还在念大学的外孙女在工作生活中也践行家训,表现出色,被同学们选为班长和团支书。
最近,又有翠苑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和护士们自发报名,组成了一只接班人小分队,分担了每周五上午的医疗服务工作。他们既有主攻中医、内科的医生,也有专职护士。
“能够坚持把病人当亲人,耐心倾听病人‘唠叨’,专业技术也好,我很满意。”达式华说。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