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二元户籍制度谢幕 将没有这些“围城”故事
2014年08月01日 08:53:05 来源: 温州网 郭云豪 孙余丹 金叶

   浙江在线08月01日讯 户籍,每个中国人绕不开的身份“标签”,一道“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大到结婚生子,小到办证出游,我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曾与户籍制度息息相关。户籍标示的,不仅是“我从哪里来”的地域认知,更是“我能做什么”的权利认知。如今,城乡二元户籍的坚冰正在消融,那些城里城外的故事、哪些标签注释下的生活或将成为过去,也将启示着未来。

  老村长>>

  过去想进城

  如今想回乡

  谈及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之间转换,曾担任过瑞安某村村干部的老王有自己的发言权。老王担任村干部还是在十几年前,他说,过去的人们对城乡差距的理解与现今截然不同。

  “谁不想走出村子,到城市里去?”于是,村里的年轻人们通过上大学、考取公务员或在城区谋职位的方法纷纷离开伴随自己成长的村庄。当时的政策是户籍必须跟随本人迁移,于是村子里陆续有二十多人将自己的农村户口迁到城市中。

  除了政策规定的因素外,城市户籍在当时确实有着不小的吸引力。这不仅是因为“城里人”的身份认知,更重要的是粮票、节假日补贴等等许多城市居民才特有的福利,“当时村民的普遍观念是,谁能在城里自力更生、安家落户,谁就是有能耐、有出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乡差异的不断缩小让原本“吃香”的城市户籍变得不再不可或缺,逐渐放宽的户籍政策也让人们可以脱离户籍所在地自由迁徙,“如今农村的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设施不比城市差,甚至不少人认为一些靠近城市的农村有着比城市更大的发展空间。”加之农村户籍能获得较为丰厚的征地补偿,更加激发了原本投奔入大城市怀抱的农村人“归来”的愿望。

  中国人千百年来落叶归根的传统,在新时代下以这样一种形式呈现着。老王说,近几年来,村子里再也没有人将户籍迁出去过。过去进到城市里的那二十多人也全部办齐了手续,将户口迁了回来。

  先是“农转非”,又是“非转农”,这样的循环往复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可能会逐渐消失。谈及此事,老王说,“我觉得这暂时对我们村里影响不大,反正村民很少再有愿意折腾户籍的了。”

  老知青>>

  转户的心酸冷暖自知

  “当时户口就是生存的依据啊。”已年过六旬的郑集荣老先生坦言,上世纪70年代初,户口本与工级、粮票等直接挂钩,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在当地没户口就等于没饭吃”。而当时他同其他年轻人一样,随“知青大流”上山下乡,被安排至遥远的黑龙江省加入到开垦北大荒的行列,户籍也跟着改为黑龙江省。“思乡情一分钟都没断过,总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温州。”

  一段时间后,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在温州矾矿企业工作的郑先生父亲即将退休,而他的空缺可以由其子女顶替。有了回温的依据,郑先生激动不已,可又一难题横在前面:只有温州本地的农村户口才可以办理招工手续。

  为此,郑先生将自己的户口迁回温州灵昆,先后通过当地知青办、劳动局、招工企业等单位审核同意,终于顺利办好招工手续,得以在温州企业上工,紧接着他的农村户籍也转至城镇户籍。“说起来这个转户过程不过一两句,其实里面饱含多少辛酸只有自个儿知道。”郑先生说他从得知有回温工作的机会,到真正办成温州城镇户口,足足花了半年时间,“心情随着户口本转迁起起伏伏,现如今能把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改成一家,真是太好了,对大家都公平些。”

  新居民>>

  为孩子入学

  来回跑十多趟

  “我从来不知道户籍如此重要,直到小孩上学,才意识到没有本地户口,会有多么无奈。”回想起这两年来,为了孩子上学的事不断在温州和湖南老家间奔波,最后却因为“一线之差”,孩子被公立小学拒之门外,委屈、无奈、焦灼,“新温州人”李妈妈一度崩溃。

  这些天来,李女士不断在网络上发帖,寻求帮助。2009年,大学刚毕业的李女士来到温州一家公司实习,实习期满后很顺利地留了下来。之后,结婚、生子,李女士和同样来自湖南衡阳的老乡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她说:“工作后,作为新居民,社保也都能交,外地户口似乎并没有对生活造成影响。”

  直到去年,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级,却被公立小学拒之门外,这让李女士有些慌了。无奈之下,李女士只得把孩子送回衡阳上学,由公婆照料。“今年初,我公婆身体不好,都住院了,我只能重新把孩子接回温州。”4月,新居民子女入学所需材料公布后,李女士和丈夫就忙着准备材料,这一次,她铆足了劲想让孩子在温州上公办小学。前后三个多月,她每周四坐16个小时的火车回老家,周五跑镇政府、计生办等部门盖章,跑了十多趟,终于把所需材料备齐了。

  7月,李女士家附近的状元三小、上庄小学和屿田实验小学都陆续开始报名了。早上5点不到,李女士就带着满满的一沓材料前去排队报名。除状元三小名额已满外,上庄和屿田实小都接收了材料,经过初审和面试,李女士小孩终于录取了。“那天我还在学校门口拍了照,特地打电话回老家报喜呢。”然而,就在第二天,李女士接到学校电话,由于查不到2013年5月的社保记录,小孩要被取消录取。

  这个电话让李女士懵了好久,她告诉记者,自己从2009年起就在蓝江软件园工作,每个月都固定交社保。2013年由于工作调动,被派往北京学习一年,社保就停交了一年,随后在2014年1月重新开始缴。按照规定,2014新居民子女入学社保缴纳时限要求一年以上,且从2013年5月开始计算。

  现在,李女士也开始打听几家民办小学。“如果实在不行,只能先在民办小学上一年,以后等社保交满一年再考虑转学吧。”李女士希望,户籍改革能够给新居民带来多一些方便,别再让和自己一样在外务工的外乡人如此奔波了。

标签: 户籍改革 责任编辑: 石潇俊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